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笔者收到一位外地的高三女生寄来的一篇散文稿《女孩子》和一封信。她在信中说:“……听说散文姓‘散’,人人都会写,最自由,最不受拘束,可以随心所欲,任笔纵横,要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自己写了好几篇散文稿,投给报刊均未录用,真感到苦恼。这次寄给您的《女孩子》,是我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一篇,请您帮我看看,编辑老师他们为什么不用?另外,请您告诉我,怎样写好散文?写散文有什么‘秘诀’吗?如果您有时间的话,请帮我修改这篇习作,好吗?谢谢!”  相似文献   

2.
一、《书塾与学堂》,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的自传体散文,叙述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提示:这篇散文回顾了辛亥革命以前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作一次小结,对自己从幼年时期起所形成的思想进行自我解剖,从而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高中课本新教材第四册读本里选编了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读罢小说的人恐怕少不了要惊讶:这也算是小说?这明明是一篇有趣的散文嘛!除此而外,或许还有一种疑惑:这篇小说到底要写什么?  相似文献   

4.
《瑞雪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把美丽的雪景写得有声有色,使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确实是一篇落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的好教材。我们给这篇文章的教学仅安排了一教时,预习工作放在课外进行。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把课文读通,把生字查好。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在加强基本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首先我们帮助学生们按照记叙的要素理清全文的脉络,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叫瑞雪?2.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瑞雪图?3.谁能够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题  相似文献   

5.
王波 《语文知识》2003,(6):27-28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初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沉重心情是不是有点渲染过分了?  相似文献   

6.
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真实,是通过作者个人的记忆和表述来体现的。虽然也曾有过代表一个时代发出强音的散文,即所谓写"大我"的散文,但我以为,那很难成为真正的文学。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大多还是个人的记忆,同时又是真实的记录。所以,它同时也是历史,但那是一个人的历史。这里的两篇小散文都是写吃的,都是我生命中的真实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淡忘了,为什么这两篇作品里的事却忘不了呢?我想,因为这里有文学的真生命在。它们在我心中,是刻下深深的烙印的;而同时,通过我的经历和我的眼睛,从中即小见大,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侧影。在写散文时,我很注意将一些细小的东西,和一个时代结合起来写;也注意将看似无甚大意义的细节,和自己后来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我坚信:散文就是历史——当然,是一个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有学生来信问我:“高考时常有一些散文题目,例如前几年的全国考题《尝试》,上海试卷的《遥望星空》、《面对大海》,如果遇到这种题目是不是应该写散文?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前面一个容易回答:应该写散文。虽然高考作文题常有“文体不限”那句话,但每一个题目仔细想想是有差别的。例如《遥望星空》、《面对大海》一类题目,最好还是写成散文为好。因为你去论证“什么叫面对大海?”“为何要遥望星空?”显然不恰当,而要去写一篇切题的记叙文,有时又很难编个恰当的中心。所以结论是应当写散文。但是第二个问题却很难回答,原因有二:一是我虽然也写…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建构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篇游记散文,师生建构了什么知识呢?本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以下四个关键问题展开:1.你认为游记需要写哪些方面的内容?2.描写好自然风景之外,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写傣族人呢?3.除自然域貌和风俗习惯外,游记还需要写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9.
×××同学问:读了《散步》这篇散文,觉得很感人,但却说不清它为什么这样感人。你能跟我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吗?《散步》写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精神。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内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  相似文献   

10.
我写散文     
刚开始写诗的时候,没想过散文,后来诗写顺手了,就更疏远了散文,偶尔碰上一篇顺眼的,就捧了读,但也是只读不写。 突然有一天内心怦然一动,好像生活的经历中缺点什么,于是就想起了散文,诗写数年了,也小有起色,但就是感情世界缺了完整性,细一琢磨,才明白散文是对诗歌的一种补充。因有这种想法,有时就不由自主地尝试着写写散文,感觉也挺不错,这是另一种抒情形式。 我把散文当作一种文字的散步,一种情绪的扩展,轻松而淡然,雅致而悠然。写诗写累的时候,就把散文当作知己,约来纸上交流谈心,无所谓主题的轻重,无所谓词辞的修饰,一切都自然而然,漫不经心,舒  相似文献   

11.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质兼美,教学价值很高.面对八年级的学生,如何设计教学,既贴近学情又充分体现本文的文本特征呢?或者说,如何把“这一篇”放到“这一班”来教学呢?我是从三个方面做的.  相似文献   

12.
用散文来写政治人物不容易,进而要写出思想,挖掘历史规律就更不容易。最近读梁衡同志的三篇写党史人物的散文,觉得很有新意。这三篇新作分别是《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思考的窑洞》和《红毛线,蓝毛线》。《觅渡》一篇发表在《中华儿女》(1996.8),读者反应不错,《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都有转载。《窑洞》和《红毛线》分别发于《散文》(1997.1)和《人民日报》(1997.1.23),都被归入作者的《人杰鬼雄咏叹调》系列。可以看出他的写作重心在从山水向人物转移。梁衡写人原也不拘一格,有伟人,也有凡人,但这三篇作品的咏叹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散文作家。《绿》和《荷塘月色》是他写在二十年代的两篇为人传诵的名作。这两篇散文,写景细腻逼真,设色与情致俱佳,文采斐然,达到了高度和谐的艺术境界,很能代表作者的风格。本文试图就这两篇散文探讨一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情恳辞切,娓娓而谈,不尚浮华,不摆架子,这是朱自清散文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也是这两篇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4.
意味,指散文的艺术意趣和情味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这是文学艺术性所要求的。宋代张戒说:“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就是说散文没有意趣、情味,就像山没有烟云,春天没有草和树一样,就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了。一篇散文写得怎么样,首要的看是否有意味。有无意味,是关系到散文有无艺术性的标鉴。1996年11期《人民文学》发表贾平凹散文《书信十一篇》选择其三篇“我倒不信你能江郎才尽,瞧照片上腰又大了一圈,那里边装什么?文坛上有人是晨鸡暮犬,他们出于职责,当可闻鸡而起,听吠安睡,有人则是老鼠磨牙,咬你的箱子磨他的…  相似文献   

15.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 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相似文献   

16.
永运的森林     
杨朔是散文大家,他所写的散文都是精典之作。《荔枝蜜》一文被选入中学生课本,更是堪称典范之作,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一个学生私下里说:“这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他说:“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你说,我说,一点变化都没有。”我一想,这  相似文献   

17.
【题目】 请以《爱意,在细微处弥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要写出真情实感,600字左右。 【导写】 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题目规定必须写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除了文体不能搞错之外,写好这篇文章还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8.
巴金的《灯》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关键时刻。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把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绪表达得含蓄而充分,是因为作者出色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课文所选的两篇散文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见长的青年作家,散文也写得很美。《丑石》这篇作品富有情趣,别具一格,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秦牧是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知识性强,哲理性强,而深受读者的欢迎。《菱角》是秦牧的代表作品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这两篇散文时,要注意两位作家不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这篇散文表现的主题是较易理解的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但如何把这一深情揭示透彻,特别是写父亲爱儿子,为何单单选取了浦口车站送别的“买桔”这一场景? 原来,散文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借扬州特定的“买桔”这一习俗。扬州人把“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