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周新顺在《文史哲》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误读”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的批评术语,常常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错误解读”而致误用和滥用。事实上,当代批评理论中的“误读”说是20世纪西方新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解构主义等文论流派逐步发展的产物,其要义恰是以颠覆传统的正、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其文学成就达到一定高度后的“水到渠成”,也有其被遴选上的某种偶然性。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一个奖金额度比较高的、为人所广泛知道的文学奖而已,我们不必太在意。倒是莫言获奖之后的“被消费”以及西方对莫言作品的“误读”现象更值得我们玩味。  相似文献   

4.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指出的:“西藏本没有问题,两多年来充斥在西方舆论中的西藏是完全地被问题化了,妖魔化了,虚拟化了。西方社会对‘西藏问题’有着执著的偏见,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他们阐明事实、申明道理。” 自2005年第7期开办《西藏之窗》栏目以来,本刊围绕“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误解”、“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向世界说明西藏的文毒:《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他从高原走来——访藏族第一位博士格勒》《雪域高原上响起和谐音符——与西藏团人大代表谈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对外宣传西藏的技巧就是用事实回应宣传臆想》《毛如柏,对西藏三十二年的牵挂跳读者对此反响热烈。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西藏更加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了使外宣工作者、在面对西方社会对西藏的种种误读时能够成为“最佳辩手”,本栏目将针对西藏受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外宣工作者提供明确的观点、雄辩的事实和传播技巧。在“西藏问题”上我们与国外的分歧和争论应当如何说明,围绕国外的误读应当如何正面解读。同时,我们尽量将视线伸向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最前沿,让外界听到雪域高原更加及时和真实的声音,多角度地呈现一个日新月异的西藏。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9,(3):28-29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50年,国际涉藏舆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起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以所谓的“西藏问题”遏制中国;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建交,“西藏问题”逐渐在冷战中儿乎被“遗忘”;到了八九十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西方“接触”、“制约”对华政策的出台,美国的涉藏宣传趁势喧嚣尘上,“西藏问题”重新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拙作《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发表后,遭到陕西师范大学王向辉先生的质疑,日:“对诗歌元素僵化理解、对风穴寺历史文献有心误读、对王维人生行踪错误推定。”王先生言辞激烈,语言犀利,但文章中存在很多致命问题:一是对诗中元素的理解,大小环境不分,虚实不分,避重就轻,自相矛盾;二是对互相矛盾的历史典籍缺少基本的甄别就妄下结论;三是未加考证就妄断笔者“对历史文献有心误读”、“对王维行踪错误推定”。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会上,美国学者介绍了《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讲解了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欧美专家角度不同,但发言意思大致一致: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确实不佳,但问题不在西方记者。西方学者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8.
默秋  简妮 《文化学刊》2009,(1):61-61
默秋、简妮等在2008年12月13日《文汇报》撰文指出:服装是一种记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曾几何时,中国人因为服装式样的单一和“蓝、灰、黑”的沉闷色调而被西方人嘲讽为“蓝蚂蚁”。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对关的渴求被释放出来,百姓服饰日益色彩缤纷,从喇叭裤、蝙蝠衫、踏脚裤,到连衣裙、吊带衫、露脐装……你方兴罢我登场。  相似文献   

9.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6):62-62
《中国的威胁?》 魏柳南(Lionel Vairon),法国汉学家、前资深东南亚和中东事务外交官,曾在柬埔寨、泰国和伊拉克等地担任外交官17年,并曾任法国国防部顾问,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作为西方新一代汉学家的代表人物,他真正地接触了中国的风土人情,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吸引。他展现了一个真实、充满活力而引人深思的中国形象,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中国观,他反对“中国威胁论”的论调,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既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又有商业属性。媒介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社会各阶层应该平等享有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然而,当前大众传播媒介资源越来越多被只占人口少数的“主流人群”或拥有较强经济、文化、政治等实力的人群所占有,因此,大众传播时代对“三农”问题的偏视问题愈发明显。这种忽视、误读及偏见现象引起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背离,腐蚀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构建,拉大了地域的差距。本文通过收集各省级电视台涉农栏目、邮政官方网站的邮发报刊目录数据库等,分析其在“三农”报道的数量、内容结构以及所构造的形象来研究大众传媒对“三农”的偏视问题,并对如何改善此状况提出了相关分析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自其产生以来一直由西方主导、推动,全球化也似乎等同于“西方化”、“美国化”,西方自然被认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复杂效应进一步显现,引发欧美国家对全球化新一轮反思浪潮,要求重估全球化的利弊,甚至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已成为西方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2.
全球文化秩序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产物,西方主导地位和“西方中心主义”以及“西强他弱”是这一全球秩序的基本结构。西方在全球文化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质言之就是掌握了文化国际话语权。全球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是大国话语权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且要改变在这一秩序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具有促进全球文化秩序转型和更新的动力。中国要以国际话语权建设推进全球文化秩序转型,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认识并采取举措:加强话语质量建设与传播影响力建设并举;寻求非西方“文化话语权联盟”以获得“共同话语权”;将国家实力增长有效转化为国际话语权特别是文化话语权的增长;对西方文化话语权进行适当解构。  相似文献   

13.
业内专家称,会议营销成就了国内企业对中国商业模式的另一种探索,既然是探索,自然就有“天花板”。据悉,《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已通过国务院法制办审查进入复核阶段,并被列入国务院一档立法计划,有望年内出台。“会销”模式是否被封杀?行业内一片紧张。  相似文献   

14.
魏柳南(Lionel Vairon),法国汉学家、前资深东南亚和中东事务外交官,西方新一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2009年出版《中国的威胁?》一书,因对“中国威胁论”大胆地说“NO”在欧美政坛引起震撼。其夫人许丽凤(Nicole VAIRON-KHAO)从事跨文化咨询工作。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当天,记者与来访的魏柳南夫妇进行了一次对谈。中国驻圣旦尼(法国留尼汪)总领馆总领事张国斌担任翻译并参加了对谈。  相似文献   

15.
张新明 《职业圈》2010,(5):10-12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但是近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大肆炒作,中国制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些信任危机使中国产品信誉受损,使中国产品在美国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文章从贸易保护主义和价值链两个角度对产生“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中国制造”信任危机。拓展国际市场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曾向一位外国教授解释中国人眼中的“春节”,我说:“春节就像是你们西方的圣诞节,它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合家团聚的节日。”那位教授会意地点点头,不过随即反问道:“不过西方可没有浩浩荡荡的‘圣诞运’(因中国“春运”而想到的字眼)。我们很难想象中国人为了赶在那几天回家,会愿意塞进那么拥挤不堪的火车,甚至有人为了全程无法上厕所而准备纸尿裤。”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这使得一直只关心欧美国家的西方主流媒体,突然将目光投向中国,形成了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热”现象。  相似文献   

18.
踏上自强之路的中华文明古国在新时期发出“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心声。外宣工作就是一项文化传播工作,但外宣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是我们外宣部门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析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读”与“虚构”现象,并由此确定我们的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做了大量努力,在国际谈判舞台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在为全球环境保护协调立场和动员贡献力量。然而西方媒体通常将中国和美国并称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甚至有少数西方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20.
肖明超 《职业圈》2008,(28):52-53
又一个跨国巨头折戟中国,这一次是图书大鳄贝塔斯曼。有人评价说,“尽管贝塔斯曼在来中国之前做足了功能,但它还是小看了中西方文化的隔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