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们普遍认为,印巴分治是艾德礼政府实行英帝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实际上,艾德礼政府推出蒙巴顿方案并非其主观意愿,艾德礼政府的主要成员一直主张维持印度的统一,并为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分治既不符合工党传统的对印政策主张,也不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实行印巴分治实为印度当时的局势所迫。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了大量档案材料之后,作者就印巴分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认为,在考察印巴分治问题时,应该区分工党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与英国传统  相似文献   

3.
对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教育政策,学术界有关论著不是轻描淡写,就是非议颇多。教育作为工党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一无是处。工党在执政期间,努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科技教育,为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艾德礼政府时期工党与工会总体保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工会支持工党的内外政策,在工资等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克制;工党的政策则带有鲜明的工会考虑,重视维护和提高工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工党和工会30年代以来在劳工运动中密切合作、相互确立适宜的政策与态度和英国选民结构的特点。工党与工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对工党具有明显的两重效应。它既帮助工党取得巨大的执政绩效,也是工党争取连续执政和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倪学德 《历史教学》2003,(10):36-39
艾德礼是现代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英国中下层民众当中拥有相当威望的工党领袖.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战后英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过,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这说明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新工党并没有完全割断同旧工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艾德礼是现代英国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英国中下层民众当中拥有相当威望的工党领袖。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战后英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过,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这说明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新工党并没有完全割断同旧工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8.
1945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采取了国有化和福利国家等重大决策,大力推行其“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工党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思想来源有两个方面: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工党确立起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同时,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凯恩斯主义出现了。英国社会主义主张国有化和公平分配,而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增加投资。一种是要求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的产物,一种是资本主义要求自我调整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惊人地相通。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的结合,便成为战后艾德礼政府内政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千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印总督蒙巴顿上任时,艾德礼给他的指示是:“英王陛下政府的明确目标是,通过按照内阁使团方案设立和运作的制宪会议,获得一个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统一的政府,如果可能,让它(土邦)留在英联邦内,你应该尽你最大的能力说服各党派为这一目的而努力。”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10.
<正>毛锐教授:今天要讲的《英国史》课程的论题是二战后英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次调整,即1979年上台的撒切尔政府放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主要从理论和政策两个层面展开分析。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防止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重演,维持经济稳定和低失业率,恢复和发展经济,艾德礼政府把工党的集体主义经济学与自由党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结合,放弃二战前盛行  相似文献   

11.
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次改革奠定了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工党社会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试验。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在大选胜利的鼓舞下大力推行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将基础工业收归国有,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学术界自建国后到新世纪初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并指出深入探讨工党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利弊得失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非殖民化是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后初期民族主义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工党政府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对于英属殖民地.工党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放弃帝国的前提下,促进殖民地的经济发畏.稳庄帝国的阵脚,同时从现实主义出发.对执意要独立的殖民地许不加以阻拦,工党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英国战后非殖民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威尔逊政府时期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发生了从“合作”到“分裂”的重要变化。英国经济部门中传统行业的淘汰和萎缩,高等教育和消费主义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工人阶级文化。面对英国经济相对衰退的困局,威尔逊政府将改善劳资关系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限制收入政策和《代替冲突》的相继失败,是工党与工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威尔逊工党经济革命的滞后性,工党与工会利益目标的碰撞,工会自身分散化的特性,造成了工党与工会之间渐行渐远,最终工党不得不展开与工会关系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非殖民化是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后初期民族主义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工党政府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对于英属殖民地,工党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放弃帝国的前提下,促进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稳住帝国的阵脚,同时从现实主义出发,对执意要独立的殖民地并不加以阻拦,工党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英国战后非殖民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17.
英国在保守党政府执政时期,出现了公立学校私有化的迹象,1997年新工党上台之后私有化成为其重要的执政议题,政府通过各种政策为企业和商业部门进入公立学校提供便利.从保守党到新工党执政,公立学校的私有化政策从起源经历了不断的演进,通过各种方式对公立学校进行变革,尤其是学院(Academies)将私人资本引入公共教育,新工党政府的历史与传统价值观念对其私有化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保守党和工党两届政府的发展,私人资本迅速在公立学校内扩大影响和势力.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在中等教育政策方面延续了传统的"机会均等"的价值取向,两任教育部长都积极倡导中等教育的"三轨制".而工党内部以全国工党教师联合会为代表的压力集团则积极倡导中等教育的综合化,因此出现了工党年会所倡导的政策与教育部长执行的政策之间的抵牾.在纷繁的利益冲突和错综的政治背景中解析战后英国首届工党政府在中等教育政策方面的摇摆,有利于更为深入地透析出"问题背后的问题",把握教育政策与政党政治之间的微妙张力.  相似文献   

19.
从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看工党职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工党脱胎于英国工会,是欧洲的主要左翼政治力量,“民主社会主义”是其主要的政治纲领。二战后,工党政府率先开始构筑英国式“福利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国有化”计划。但是,从60年代末开始,英国工党却面临着主要阶级支柱工会的冷遇以及政治仕途上的失意,其主要根源是英国工党经过战后50年的发展,社会职能和阶级基础发生了变化。对一个谋救求执政的政党来说,牢固的社会支持和卓有成效的政绩是执政的基础,而工党党章中被视为“图腾”的“公有制条款”,却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社会中间阶层选民的要求,也妨碍了工党在经济政策上的灵活性。工党与工会关系的转变正反映了工党开始根据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1945年英国大选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的重要界标。时值政治巅峰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被选民抛弃,工党出人意料地执政。这次大选的政治意义在于奠定了战后保守党和工党争雄政坛的格局。工党执政期间极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工党下台后留下的遗产———“福利国家”政策,被历届政府所承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