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却扮演着失败的角色,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外任,“乌台诗案”的发生,标识着苏轼政治仕途的重大挫折,但这却成全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功业”。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使得诗人不仅收获了斐然的文学成绩,同时也在文学中释然自己苦闷的心情,从而为后人展现了面对不幸命运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
在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中,“贬逐”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多遭受“贬逐”的诗人,经历了三次“贬逐”的苏轼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贬逐”文学发展,以苏轼的古诗文作品为例,通过分析高中古诗文当中蕴含的“贬逐”文化,充分挖掘其中存在的育人价值,以加深现代高中生对“贬逐”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苏轼所创作的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词、文有很多,而他所创作的饮食诗文除了受到其本人生活态度与人生经历的影响,也与北宋当时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苏轼的饮食诗上承陶渊明饮食诗的艺术境界,下开北宋诗歌的新题材。本论文将苏轼的饮食诗文与北宋当时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分析,力图厘清苏轼本人对饮食的态度与观念。  相似文献   

5.
经验告诉我,在文学领域谈论“大师”是件危险的事儿,“大师”是文学界的一只火药桶,碰一点火星子就爆炸.工艺美术大师、魔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汽车技能大师……此类“大师”尽可以封号,但“文学大师”“语言大师”这类与文学搭钩的“大师”不能随便封号——要不有人会跟你急——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写作者和读者在乎,说明了在人们心中“文学大师”这顶桂冠象征着文学至高无上的尊严,同时也说明了文学的模糊性和丰富性让共识成为奢侈.所以,“文学大师” 这顶桂冠只配极少数人佩戴,那些众望所归的、那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那些征服了无数读者的作家才拥有这份幸运.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以食物为题材的作品。在这些亲切感人的作品中,以食物为载体,展现了他曲折辗转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透露出他高贵的思想品质和独特的性格特征,从中也可窥视出他超然的人生哲学和旷达的生活态度。对苏轼饮食诗的研究,具有历史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新环境中实现生活安适和人生价值,是苏轼在不同宦游地普遍遇到的问题。他在密州受严重灾情、物质生活条件、熙宁变法时局、怀乡念亲情感、文化环境、身体困病影响,入仕以来首次经历艰难的生活。他积极调适自我,涉及调整心态、亲近密州文化、加强与各界人士交流、积极抗灾、勤奋写作等,对他在密州的发展、以后的宦游生活和后代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苏轼现存的二千七百多首诗中可以看到两个显著特点,就是题材的广泛性与风格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而丰富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多次在中央被排斥出来宦游各地,晚年且远窜南方,“身行万里半天下”,看到和接触到许多不同地域、不同身分的人和物,阅历极其丰富,反映在诗歌中的题材就比同时代的诗人要广阔得多。而风格的多样性则与他卓越的才华、成熟的表达技巧分不开。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他的诗风说:“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华横溢,触处生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文学、艺术天才,在诗、词、书、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一生坎坷但性情乐观,虽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是在豪放、粗犷风格中不难体会出蕴含其中的“蔬笋气”.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和他融儒入佛的思想也有较大关系.本文拟对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进行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仕途多遄 ,是诗文创作伴随他浪迹天涯 ,奇特的宦游生涯、奇特的宦游情怀 ,正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唐宋"宦游文学"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宋两代的宦游文学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独有的韧性。古人多从思归、送别以及闺怨三个角度反应宦游这一中国文化现象。在家与国的矛盾里,我们看到中国“士子”执着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于苏轼词风格的转变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经历这一劫难后,苏轼前期绝对的乐观与旷达已经沾染上了更复杂、更深重的情感意蕴.不懈追求儒家理想却不可得的痛苦、思念亲朋却不得厮守的孤寂、时光宝贵却匆匆易逝的凄凉,在苏轼“乌台诗案”后的词作中相互交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正>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很多作品都向读者传递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一想到苏轼的经历,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贬再贬,贬无可贬;一提及苏轼的精神,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乐观、旷达,这仿佛已经成为苏轼的一个标签,一种象征。但是谁又天生就是乐观、旷达的呢?“乐观”一词仿佛随意消解了苏轼遭遇到的所有苦难,  相似文献   

14.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婉约派被视为词之正宗的时代,他的词基本倾向属于“变调”、“别格”,给词坛带来一般清新之气.后人将其归人豪放派.其实苏词的风格以旷达称谓更显确切.“豪放”起初仅指一种突破陈规常俗的精神,后来逐渐赋予具体实在的含义,并且“豪”与“放”的不同指代也被分划出来.豪放的意义偏重于“豪”,而“放”的意义为旷达所包容.这样词学史上就出现了三种流派即豪放、婉约、旷达,苏轼则是后者的宗师.因为其词既不是豪放的典型,又不是婉约的代表,而是另有显著的特色,可以旷达统而盖之.这从苏武具体词作和出身经历中都能找到依据,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主要从对饮食的喜爱,对游玩和游戏的爱好,对他人的真诚关心几个方面分析了苏轼岭南时期心态——热爱生活,具有一颗可贵的返璞归真的童心。并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具有一颗童心才能达到了苏轼提出的“思而无所思”的境界,协调入世与避世、出世的矛盾,折中儒与释老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定风波》这篇表面展现着旷达洒脱、散淡惬意的文学滋味的名篇,更纯粹的价值在于其包藏的完美的哲学内核,"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既是全篇的收束,也是整个苏轼人格高度和哲学境界的总结。教授此篇应该全面深入地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以使这一伟大人物的文学影响力、思想影响力得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7.
苏轼将农村词带入一个新天地,其平和冲淡的风格,在描写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意象选用等方面均有体现。探究苏轼农村词的风格成因,则可归结为其平淡自然的文学主张、兼收并蓄的思想、任真直率的个性和亲民体农的经历。苏轼文品与人品的和谐统一,是其农村词取得“自然天成”艺术成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苏轼作为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家,研究者从无间断,但是其铭文则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从三个大的方面对苏轼铭文就行了探讨,包括苏轼铭文与赞、颂、笔记、跋文等文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苏轼铭文在想象力、语言、典故等方面的文学性分析;以及苏轼铭文中“三教”思想和他最终形成的豁达的人生境界等问题。这些方面无不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最终使得苏轼的铭文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这一切又都与其独特的创作观念与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一个诙谐的人,诙谐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了他的整个文学生命。苏轼的诗词作品有极大一部分充满着谐趣,这种谐趣大致可分为两类:单纯的诙谐和寓庄于谐,而且,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体现的这种诙谐是有它自身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轨迹的,是在他的生平经历、性格气质、才气学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出他的谐趣,而且“蚀刻”了他的谐趣的发展历程;苏轼的诗词作品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和乐观的精神,是他一生人格的结晶,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北宋开始,随着陶集的大量刊刻与广泛流传以及诗学批评的蓬勃发展,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这篇经典名作,便产生了“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的异文之争,一代文学巨擘苏轼首发其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这首诗在唐代以前和唐宋时代的流传情况出发,结合对陶渊明诗文内证的深入发掘和历史语言学角度的还原审查以及对这首诗文学渊源的认真求索,充分揭示了一条“悠然望南山”作为陶诗原始文本的证据链;同时,本文也彰显了苏轼在文本抉择上的矛盾态度,指出了苏轼的错误判断产生的禅学背景及其所具有的特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