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汪奎 《华夏文化》2007,(3):61-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入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  相似文献   

2.
清初学者朱彝尊治经学不同于当时的经世学和考据学的学者,而是以文献学的方法和著录的方式对中国经学史料进行汇辑,试图建构经学史的体系,完成了《经义考》的巨编。他的经学思想是较为守旧和特殊的,关于儒家的道统承袭汉儒的观念,关于某些经学问题的认识墨守汉唐经师之论,关于宋代理学的批判则缺乏精微的思辨和深刻的学理。因此他在清初难以适应新的学术思潮,然而其《经义考》浩博丰富的内容及建构的经学史体系,在中国经学史上确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我们应对它重新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扬雄为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转折点上的思想家,他在批判今文经学"固守一经"、"烦琐解释"的基础上,在创作《太玄》、《法言》时提出了代表古文经学的解经观念,主要包括"要合《五经》"的经学立场、"《易》为经首"的经典认知、"约卓艰深"的释经原则。  相似文献   

5.
王闿运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其诗学、经学思想颇具特色,别是一家。他的诗歌理论充分肯定真情的价值、特别讲究言情之微妙,视治心为诗歌价值所在。作为今文经学家,他又特别强调治礼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出融合今古文的特点。其经学、诗学思想的内在联结在于王闿运的"自治"思想,王氏以"自治"观念统领其学说,融会贯通了诗学与经学。  相似文献   

6.
《贝奥武甫》被誉为“古代日耳曼人文化的结晶,中世纪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英国文学的开山巨著”。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冯象曾说:“《贝奥武甫》讲的是英雄和民族之死这个古代日耳曼人最关切的问题。”葬礼似乎总是与死亡相伴。史诗开篇点明丹麦贤王“麦束之子”希尔德的功绩和身世之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的海葬:一只曲颈木舟是他的灵船,  相似文献   

7.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符号。《黄河绝恋》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故事,建构了历史语境中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空间。《百鸟朝凤》将故事设置在黄河岸边传统农耕文明的地理范畴,凸显了故事中的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家喻国、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是《黄河喜事》的最大特点,影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与提炼。这五部影视剧在叙事话语层面实现了民族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叙事主题层面实现黄河故事与家国书写的融合;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话语与时代需求的融合,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白族诗人何永飞的新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是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20年12版).也是诗人继他出版的《茶马古道记》《神性滇西》等诗集后,又一部重要的诗集.这之前,诗人的《茶马古道记》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藜诗歌大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他是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的"白州文化名家",云南十大励志榜样人物之一.就白族诗歌创作来看,他是继著名白族诗人晓雪、张长、袁冬苇之后,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位诗人.他的这部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不少作品发表在《诗刊》《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获广泛好评,新著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出版,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9.
蒙文通先生(公元1894—1968年),四川盐亭人,是著名国学大师,也是巴蜀文化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在现当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先后执教于成都大学、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蒙先生学通儒、释、道三家,于经、史、诸子都有深入研究。不仅在史学研究、在道家道教研究、在佛学研究、在古地理、古民族、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儒家经学、理学研究方面亦深有造诣。学术界对他的思想也颇有涉猎,但多在其上古研究和史学及道家道教等领域的见解上用功,而于其儒学思…  相似文献   

10.
杜志强 《寻根》2010,(3):122-125
兰陵萧氏是一个绵延中古的大族,由寒门而世族,由世族至皇族,再成为唐代的相门,最后在五代时期湮没无闻,"世家之盛,古未有也"(《新唐书·萧传》史臣语),其家族发展代表了中古时期世家大族的发展历程和命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庄存与时代的学术与他的经学道路的分析,说明清代经学的发展到乾嘉时期出现的以文字训诂为中心的汉学,乃是中国经学发展的逻辑的"天",与清代社会状况的"人"结合的产物;而庄存与的家学与个人的学术兴趣,及其所形成的学术品格,则促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乾嘉汉学的治学道路.  相似文献   

12.
王充不仅是东汉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重要的经学家。他本着"疾虚妄"的精神,破除俗儒附会于"五经"的神圣光环和怪异色彩,力图恢复其本来面目,并提出博古通今、兼采百家的治经理路,是汉代经学研究中颇具活力的一支力量,在汉代经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因学分南北而常被视为"经学分立"时代,然在学术思想层面上,"折中"似比"分立"更能揭橥、统括南北朝经学之特质。"折中"不排斥"分立",而是含摄"分立"并以"分立"为前提。揆诸南北朝经学的历史,不仅有南学、北学之"分立",更有儒、玄、佛之"分立";而尤为重要的是"分立"之上又有融通——既有南学、北学的交流互通,亦有儒、玄、佛的兼综并融,因之形成了南北朝经学"博极群言"又"自有所见"的"折中"特征。  相似文献   

14.
《梅氏书平》的学术价值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人只知有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而不知韩国也有一位经学大师丁茶山的《尚书》辨伪巨著《梅氏书平》。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与成就也鲜为人知。然研究中国经学之跨文化传播以及研究《尚书》学特别是古文辨伪,不能忽视《梅氏书平》。这部书在订正旧籍旧注之误、补充疏证新的历史事实、阐释《尚书》义理之辨、考辨孔壁真本源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引起学界重视。同时研究《梅氏书平》,对于研究丁茶山这位韩国实学思想家的经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像血液一样流贯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这种学者的执着使他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与文化史相重合。《元白诗笺证稿》等直接关涉文学创作的以诗文证史的著作姑且不论,即使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那样的纯史学著作,寅恪先生也是选取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加以立说。1951年撰写《论韩愈》,开宗明义即提出,他的文章是要确定“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的国故整理,也可称之为国学研究,是近代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内容,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国学的兴起,无疑与西学的影响与刺激有直接的关系。胡朴安在《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一文中说:"一种学术,必有他种学术与之接触,始能发生新学术之径途。因欧洲哲学之影响,研究诸子学者日多;因欧洲言语学之影响,研究六书学者日多;因欧洲美术学者之影响,研  相似文献   

17.
正龚自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之交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重要先驱。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起过开风气作用的著名思想家,他不仅具有引人注目的政治、经济思想,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他有关黄帝、炎帝及炎黄文化的论述,就是他文化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对炎黄为"民族始祖"的体认龚自珍明确认为,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邵雍位于“北宋五子”之列,为宋代象数说《易》之大宗。其学以自得为主,但也有深厚的学术渊源。首先,邵氏家学崇儒重道,对邵雍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易学、声音文字学上,表现突出。其次,邵雍学术多得于陈抟一系图书派的学术传承,在内容上有物理、义理、性命之学,而尤以易学、《春秋》学为重。此外,邵雍精通《太玄》,著有《太玄准易图》、《正玄》两书,其学术在易图、易数等方面深受《太玄》等先贤遗学的影响。邵雍游历各地,交游甚广,也成为其《春秋》史学、性命之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呈现多元文化形态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描绘绚烂的少数民族"族群记忆"。"原生态"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意象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策略。在与"他"民族的文化对视中,少数民族文化往往陷入"被想象"和失语状态,试图穿越"银幕之镜"寻找恰当的身份认同,以消解文化冲突和文化焦虑。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域,在电影《尔玛的婚礼》的文本中,解读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现象,发掘文明表象下的现代性危机和民族精神重构。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动力。维吾尔族文化历史悠久,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周边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方面表现出开放性特点。尤其是与中古时期蒙古文化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在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文化交流的初期,维吾尔族先民丁零曾起过桥梁作用。两个民族在文学、宗教、哲学、音乐、美术方面相似之处甚多,文化融合现象相当明显。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文化交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