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前,曾经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在他那专论教育问题的著名《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段话里,  相似文献   

3.
郭春梅 《作文与考试》2023,(Z3):132-135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以来,荀于以其丰富的教育思想溉润着中国的杏坛.《劝学》全文各个关键环节渗透了“学思结合”的思想。荀子“学思结合”的朴素的辩证的观念,虽不像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样直接而明朗,但也决不是林志坚同志在《〈劝学〉中的几处瑕疵》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4期,以下简称林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为了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完全否定了求思的作用”。《劝学》虽是以阐释有关求学的一系列同题(内容、目的、态度、方法以及重要意义)为主的,但是,如果紧扣林文举出的那个例句,作整体观照,仍然可以疏理出荀子关于“学思结合”的方式及其效果的一系列观点。直接体现“学思”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面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如果像林文那样孤立地去看分号前一个分句的意思,似有  相似文献   

5.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6.
《寡人之于国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段文字历来被认为是孟子“仁政”“爱民”思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三点疑惑,下文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五十者可以衣帛”辨贾文丰《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相似文献   

8.
学与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韩诗外传六》) 博学之,审问知,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  相似文献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泰]孔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先秦]庄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先秦]荀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刘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  相似文献   

10.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輪,其曲中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闡明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增长知識,培养品德。吾尝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  相似文献   

11.
我在讲授庄子《秋水》(节选)时,发现两个有趣的问题。选文中当洋洋自得的河伯见到北海,说了这样一段话:……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2.
杨立见 《现代语文》2006,(10):109-109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何,喜吾父母在,可以时常尽孝也。惧何,惧吾父母老。恐不能长久以尽孝也。故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死而哭,不如生之顺。与其致敬于无形,不若承欢于眼。与其伤心于日后,不若尽心于生时。——《论语》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八年,余侍先师无锡钱基博先生(1887——1957)教授湘中。明年暑假,先生应国民党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李默庵将军之请,有南岳讲学之行,无锡高君昌运与余实从。至则寓旧圣经书院三日,先生为讲兵家孙子书,援古证今,畅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之旨,以谓“胜负何常,祸福相倚,倘知日本之胜不贵久,斯可以知日本之必可败;知我国之势不终败,斯可以知抗战之必可胜。”其后本此以著《孙子章句训义》一书。讲事毕,因登岳顶,观日出,宿上封寺者又七日。入夜,凉风习习,云海茫茫,一灯晶荧,诸天肃穆,先生乐焉,因为吾两人诵说《太史公书》,究极其旨趣,探讨其文章,寺僧智圆亦每预闻。余为志其概要。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先生以咽喉之症遽归道山,越十年而昌运复下世。记《二程语录》“伯淳尝与子厚在兴国寺讲论终日,而曰旧日曾有甚人于此间讲此事。”言念昔游,恍兮如昨,而奄忽几五十年于兹矣。因发箧取旧记理董一过,自卷首《五帝本纪》至卷八十《荆轲列传》,凡三十事,为海内成学治《史记》者考览焉。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15.
读了林志坚同志的《(劝学)中的几处瑕疵》(《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4期,以下简称“林文”)一文,觉得有两处不妥。现在笔者谈谈自己的愚见,供读者参考。一、“思”与“终日而思”林文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一句,是“为了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完全否定了求思的作用”,进而推出苟子是否定“思”的,而孔子是肯定“思”的。这显然是对此句中的“思”字意思的曲解,也是对苟子、孔子的误解。单是“思”字,有思考、思索之意,但没有修饰、限制的词语,是不能肯定其是褒还是贬的。而此句中的“思”字,前面有“终日…  相似文献   

16.
l出处1《论语·卫灵公》。L大意l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那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去学习。I提示}这是孔子一生学习和研究学问的经验总结:不学习而冥思苦想,花费了再多功夫也不管用,还不如钻研书本,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这里没有否定“思”的重要性,而是说一个人如果好高鹜远,终日耽于幻想而不坐下来好好读书,要想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相似文献   

17.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这,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  相似文献   

18.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 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相似文献   

19.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桑五十株、畜七十只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持续发展之消费要求了。《寡人之于国也》注释辨疑@李国栋$四川成都郫县一中  相似文献   

20.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