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看两个教例:例一,《司马光》一课教学后,教师问:除了“砸缸”救落水儿童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学生说出了如下几种办法:①喊来小朋友把缸推倒;②找木棒把落水的小朋友拉出来;③喊大人来把小朋友拉出来;④快去找救生圈。例二,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抓住“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一句,引导学生发出如下议论:①有的东西外表好看,但不实用;②有的东西外表不好看,也不实用;③有的东西外表好看,又实用;④有的东西外表不好看,但实用。以上两例是否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张光鉴先生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应具备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础教育》2006,(1):27-27
教育事例:《落花生》一课是通过平常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做人的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育学生”不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而瞿老师进一步扩展课文的主题,把这样三句话同时展示,由学生充分讨论:1.“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3.“人既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也要注意外表和礼仪”。翟老师在对教材内在的思想意义全面、准确地挖掘后,在句子教学中、字词理解的过程中,将一番严肃的话题渗透其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老师的人生观也给予认同。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师执教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课,引发了一场课堂辩论。老师说:在大家明白了文中的父亲要“我”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请你们再思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按现在的社会要求,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于是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各抒己见。结果,不少同学喜欢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苹果、石榴”。这与所谓课文的价值取向“对人民有用不求外表好看”的意思相左。于是,学生的自由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似乎成了难以处置的矛盾。这也正是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新课程,在语文教学更多地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点着…  相似文献   

4.
《落花生》是一篇说理性的老教材,在人文性目标上,它要求教育学生做一个“拥有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容易,但使之真正变成流淌在学生血液里的精神营养就难了。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有老师在教学中这样实施教学(重点部分实录):  相似文献   

5.
刘莉 《湖北教育》2003,(3):19-1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如在教许地山的《落花生》时,教师让学生说:“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验各不相向,有的人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很有用。有的学生却认为要做“外表光鲜,又有用的人”。理由是现代社会光有用不行,还要学会包装、宣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相似文献   

6.
刘莉 《陕西教育》2003,(3):26-26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课标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如在教《落花生》一课时,教师会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验各不相同,有的人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很有用。有的学生却认为要做“外表光鲜,又有用的人”。理由是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连词“而”在小学教材中的运用可谓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连接意义相反的词或分句,表示语义的转折。如: ①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用的东西。(《落花生》)  相似文献   

8.
落花生是一篇说理性的老教材,教育学生做一个"拥有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但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化成流淌在学生血管里的精神营养就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9.
读过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我很有感触。许地山本人就很喜欢落花生,他曾以“落花生”为笔名,发表过许多文章。《落花生》也是我喜欢的文章之一。的确,落花生是值得赞美的。它外表平凡,易种易收,不用经常浇水、施肥,照样生长,不像娇花贵木,不浇水就蔫,不施肥就枯。它的果实埋在地下,不张扬,不炫耀,不追求名声,默默无闻,内心美好。它不但果实喷香,壳可以造纸,就连看似毫无用处的茎叶,也能做牛羊的饲料。由此,我联想到现实中有一批大学生,他们放弃了本可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优越条件,自愿到缺少教师、贫穷落后的边远山沟去…  相似文献   

10.
《落花生》是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一篇有名的散文,语言浅近,但含意颇深.龙墀同志设计的这个板书,巧妙地把文中内在的含意"点"出来了,文章的重点是摆在"议花生"上.板书设计正是紧扣这一重点,突出作者一家对"落花生"的"外表"和"好处"的一番耐人寻味的议论.  相似文献   

11.
《落花生》一文是盲校六年制小学教材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对于许地山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家并不陌生,文中教育人们要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不讲外表、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的人。这种“共识”。几十年来都一直不变,很多人都为那样的精神所鼓舞、所感动。可是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的提问着实令我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12.
美不美不光看外表 ,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是《美丽的公鸡》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一环。一、判断选择 ,使美的内涵清晰化师 :啄木鸟、蜜蜂、青蛙都懂得“美不美不光看外表 ,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在美与不美、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中 ,你能说出哪几种人?请把下列句子用两种方法补充完整(出示句子 :有的人外表美 ,;有的人外表不美 ,。)生 :有的人外表美 ,又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有的人外表美 ,但不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有的人外表不美 ,也不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  相似文献   

13.
《落花生》一文主次分明,语言浅显,所说明的道理深刻。重点训练项目是分清课文的主次;重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一、整体感知,带疑促读 1.指名板书课题并利用投影释题,强调“落”字的书写。 2.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要完成哪些任务呢?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结合导读、预习提示、重点训练项目和课后练习想一想,议一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拟定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3.分节读课文。谁愿意读第几自然段谁就在读这一自然段时站起来读,若站起来的学生多就坐下齐  相似文献   

14.
教例 :人教版第八册《落花生》(教法一)师 :学了课文 ,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生 :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生 :像落花生。它虽然不好看 ,但是很有用。生 :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师 :(点头)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有吗?生 :做人要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不但好看(外表) ,而且实用。生 :(议论)是啊!生 :相比之下 ,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一点。师 :是吗?生 :……不……是。师 :不是吗?生不语。师 :(小结)同学们 ,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虽然不起眼 ,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15.
王永 《四川教育》2014,(9):47-48
听过几节同课题的课,几位上课教师提了同样问题:“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位教师果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一位教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一位教师则不断地引导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  相似文献   

16.
落花生是一篇说理性的老教材,教育学生做一个“拥有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但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化成流淌在学生血管里的精神营养就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应用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有重点的选择某一方面内容作为教学突破口,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我认为可以从教材主题入手,把握教材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  相似文献   

18.
<正>1.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兴趣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家名篇,教学前后,教师有意识地加点花絮介绍名家或写作背景(如学习《落花生》,讲一点落花生的由来,引导读许地山的作品);有些课文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缩写,教师把作者的原文推荐给学生,如学习《少年闰土》,指导学生阅读描写老年闰土的文字,引导学生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有些文章是名著的梗概,教师带着学生欣赏,并适当点拨欣赏方法的同时,推荐学生读原文,然后班级开展综合性  相似文献   

19.
在笔者最近参加的“同课异构”的主题教研活动中,有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落花生》一文语言浅显,但所蕴含的道理深刻。两位老师都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如何去理解父亲的话;如何去认识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之间各自的特点,是在对文本的解读、对话过程中。在关注学生体验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一、自主质疑,引发探究首先出示作者感悟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问题引导探究:1.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生活”?2.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二、指导探究,初步感悟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