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用现代化发展的视角对祁家通背拳进行审视,提出祁家通背拳在传统武术发展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契机下,把祁家通背拳看作一种文化进行推广,同时结合时代特点,派出优秀传人参加武林大会,提高祁家通背拳的国内知名度。并且效仿八极拳,让祁家通背拳与格斗游戏合作共同开发,为祁家通背拳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祁家通背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后发现,祁家通背拳是一门非常注重技击实战的优秀传统拳术,其实战技击有着严、长、准、变、连的特点.同时祁家通背拳又有着强身祛病、自卫防身、教育、促进和谐农村发展的价值功能,这些研究为祁家通背拳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柳德恩  高树山 《武当》2014,(6):38-39
白猿通背拳是通背拳的一个流派,流传在辽宁省锦州地区的白猿通背拳是祁家通背拳的一支。传承脉络如下:  相似文献   

4.
韩宝轩 《精武》2007,(8):35-37
通背拳术博大精深,传承至今,已发展出太极通背拳、祁家老派通背拳、祁家少派通背拳、五行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等不同流派的通背拳术。然而,考近两个世纪以来,各通背源流,在传承中不仅存在历史纪年的严重断代,而且普遍存在人为假托的附会讹传。例如:讹传春秋战  相似文献   

5.
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其宗师乃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神拳"郭永福。此拳法风格独特,技击性强,内容丰富,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拳术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支优秀拳种。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洪洞通背拳的源流、独特之处、发展以及健身性进行研究,对洪洞通背拳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人类学价值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洪洞通背拳是一支土生土长的传统拳术,在其主要拳势套路中包含有108个不同形态、仿形取意的拳法和招式,其中包含了对动物行为、人物形象和生物造型等方面的仿生,这些仿生性拳势不仅突出了生物的形态特征,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技击原理。因此,对洪洞通背拳的仿生学研究,将更深入的探索武术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拓展了仿生学的研究领域。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仿生学、动物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对洪洞通背拳的仿生技术和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挖掘中国武术仿生学原理以及在当代社会和仿生学的现实意义,为武术仿生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宝安 《精武》2011,(1):50-51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其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能否更好地区分、练出皮鞭的“九柔一刚”——内劲与外劲及它的瞬间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星光灿烂的武术文化,浸透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血。我本人是练习祁家通背拳的,几十年来,目睹了许多拳种流派的技艺,也时常听到一些派别之说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一些拳种流派支派的形成发展是符合客观实践规律的,应该予以肯定。但有些分派之说则是不符合科学实际的,是不对的,有...  相似文献   

9.
传统武术起源于中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文章以哲学思想为切入点,从"整体"思想、"中庸"思想、"和"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哲学思想在传统武术中的外显,以及对于当代人在继承传统武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洪洞通背拳的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及与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对洪洞通背拳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以期使洪洞通背拳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保护。但是随着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突飞猛进,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新月异,传统武术越来越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传统武术的发掘、传承与发展更应该受到当今社会人们的重视。烟台被称为“武术之乡”,在以前烟台就有"拳窝子"的美称。烟台螳螂拳、太极拳、形意拳、通背拳等传统武术项目都在烟台地区有着良好的师承与发展。烟台螳螂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戚家拳、莱州吴氏太极拳也都是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说这些传统武术项目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在烟台还有更多的武术项目、拳种需要我们去发掘、发展、发扬,从而走上申遗之路。  相似文献   

12.
对鹤壁淇河天然太极图流域原生态体育文化进行实地调查,在分析陈式通背拳发展的基础上,以鹤壁淇河浚县庙会节目为切入点,从文化的视角对原生态体育文化的追溯、主要内容、形式、功能、特征及价值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中蕴含的武术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相似文献   

14.
田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376-377
中国体育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武术,如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气功等具有鲜明的哲学思想气质,深受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哲学气质。  相似文献   

15.
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体育中独树一帜。稷下学宫的建立。孕育了齐文化丰富的养生思想。“天人合一、形神统一”,“静心、调志”,“节食慎居”的生活养生观强化了现代“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健身理念,使齐文化养生的丰富内涵服务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6.
"大武术观"的提出,不仅为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国内国际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并通过太极拳的教学实践总结对太极拳的传播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极拳十分重视"内外兼修",遵循"阴阳互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此太极拳的传播要注重太极拳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播;其次,太极拳的健身理念和机理符合当今社会和人类的需求,因此传播过程中要抓住太极拳的健康元素;第三,太极拳的技术规范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太极拳传播的载体,因此,适时有度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在不同的人群中传播太极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总之,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从多维度的视角去实践太极拳的传播,以让太极拳运动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先秦养生思想对传统体育观念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传统体育观念是在早期众多地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主干,但儒学在战国时期稷下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升华过程。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非常丰富,道家思想、儒学思想与齐文化中关于人的修养观念在基本思维出发点上有着鲜明的一致性,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却背道而驰。这正是在战国稷下百家争鸣的环境当中形成的。道家提出的运动养生观念,儒学对于人的个性品德修养的许多理念,都应当是稷下学对诸子百家思想全面整合的结果。道家的运动养生观念的产生受齐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乔冉 《体育科研》2016,(4):55-61
以民族志的调查方法为主、历史文献研究法为辅,从猴图腾所蕴含的尚武精神入手,分析了京剧武丑严庆谷郑派悟空戏主体动作的结构及缘起:郑法祥编戏之初吸收了猴拳、通背拳、八卦掌的招式,并主要将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招式汇聚到猴形,构成了郑派悟空戏的主要身法。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理取“太极”,暗合“阴阳”,哲理深邃,奥妙无穷,处处折射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子,己成为风靡全球、享誉中外的“哲拳”.而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文章通过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阐述,认为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