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在近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环境的恶化也对资源的开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发展更是如此。在近海很多区域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海洋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导致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发,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前景堪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远离岸边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的研发,到深海大洋寻求更多的资源,同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时并举,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解决相关的科技支撑问题,实现综合管控海洋的目标 。  相似文献   

2.
李莉  张国范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347-1354
海洋渔业(包括捕捞和养殖)提供的蛋白是全球人类膳食中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同时海洋渔业也是众多国家国民生计的重要来源。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确保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维护我国食物及营养安全意义重大。近海生态系统是海洋渔业产出最为丰富的区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海过度开发、栖息地破坏以及陆源污染等,使我国渔业生物持续面临高胁迫环境,继而使海洋捕捞及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基因组等学科发展使得高胁迫环境下的海洋生物适应潜力的精准评估与预测成为可能。文章概述了我国渔业生物胁迫环境适应研究现状,以期明确海洋渔业生物环境适应进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与水产养殖精准化管理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美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研究,总结出其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完善提供域外参考。通过对美国海洋渔业一手文献的分析,研究其有效遏制渔业资源衰退的管理方法,并综合运用学科交叉与比较研究方法,剖析其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即在尊重海洋生态系统前提下、科学评估海洋鱼种资源数据基础上,制定渔场重建计划,采取有限准入权、份额捕捞、过程监管及社会配套等综合管理措施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系统性管理。最后,针对我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应在科学评估鱼种资源最大可持续生产量基础之上创新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将产出控制与投入控制有机结合,探索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管理计划及配额捕捞模式,从而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现,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正不断增加,使得资源日趋枯竭,为了能够满足国家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巨大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得以大力开发,同时海洋资源中富含多种可再生资源,通过自然力量及机械设施的运用,将海洋能量转化为人们需要的各类资源,例如潮汐能、波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然而,随着海洋经济及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海洋资源出现过度开发及浪费严重的现象,进而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日渐严峻,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稳固性减退。因此,加强海洋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彭飞  富宁宁  胡伟  胡锦琳 《资源科学》2020,42(11):2047-2061
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海洋强国建设。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海洋资源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和关键词的分析,总结2000—2019年国内外海洋资源研究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①国外对于海洋资源研究的关注远大于国内,且国家(地区)间合作发文密切的主要是欧美海洋经济强国;国内海洋资源研究主体主要以沿海地区涉海院校为主,网络图谱结构松散,跨区域跨机构交流有待加强。②国外关注海洋资源研究的学科聚焦于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学、国际关系、地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国内主要集中在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人文经济地理、国际关系及政治学等学科。③国外海洋资源研究视角呈多元化发展,对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深远海资源探索等议题关注较多;国内海洋资源的阶段性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空间治理等主题成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进一步提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具有大局观与全球视野、重视海洋资源基础性研究与实践、加快人海关系框架下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转换及加强海洋资源理论研究等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乐华  高强 《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愈加恶劣。以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演变规律为出发点,综合生态足迹法、承载力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度量法,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沿海11省市2000年-2009年海洋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发展状态的时空动态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基于交互胁迫论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证实了构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并应用耦合模型对三个子系统的时空协调度进行测算,判别出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大多处于"S"型发展机制的拮抗或磨合阶段,且由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恶化,部分省市协调类型为生态脆弱型,可持续发展态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7.
《学会》2021,(8)
福建省是我国海洋渔业大省,海水养殖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海洋捕捞产量位居全国第三,海洋渔业为保障优质动物蛋白供给、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促进渔业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等做出突出贡献,同时,在实现碳中和/减排二氧化碳、净化水质/缓解水域富营养化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在广泛调研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福建省海水养殖、伏季休渔、限额捕捞、增殖渔业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渔业高效管理和实践的成功案例,从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海水养殖业和发展资源养护型的捕捞业两个方面,提出了适宜福建省海洋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以期为福建省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一五"海洋资源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资源是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海洋资源科技是我国支撑和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先科技领域。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海洋资源科技发展和问题的基础上,文章就“十一五”期间海洋资源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优先选题、前沿技术等进行了讨论,就加强海洋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14)
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国海洋渔业;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在总结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的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问题,并探索性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并在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资源趋减、生态与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也日趋扩大.海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海洋科技必须着眼于海洋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推动海洋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江苏是我国海洋经济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不同时期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古代海洋经济特点是以海盐生产为主兼渔副业,淮盐是苏北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产品。由于自然条件和时代变化的影响,近代江苏沿海地区传统海洋产业出现了衰退的局面,"废灶兴垦"得到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不居。建国初期江苏海洋产业保持平稳。改革开放之后,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江苏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正逐步扩大。通过海洋产业推动江苏经济发展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2.
选取沿海地区11个省市198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结合空间关联度,测算并分析了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差异。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高于55%,存在区域差异但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科技已成为海洋渔业增长主要动力。最后,基于当前五大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背景,提出了提高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现代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及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晨  李昊玉  孔海峥  冯伟 《资源科学》2021,43(6):1166-1177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转型要求,面临着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迷及影响生态环境等诸多挑战。渔业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是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从根本上推进中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Kaya恒等式,对2002—2017年中国渔业生产系统隐含碳排放变动趋势及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①中国渔业生产系统隐含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渔业第一产业始终处于渔业隐含碳排放首位,但渔业第二与第三产业的隐含碳排放占比在逐渐上升。②渔业养殖与捕捞、水产加工和水产流通是渔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产业;渔业三大产业及所包含的12个细分产业的单位产值隐含碳排放水平都呈现下降趋势。③渔业经济增长、一般渔业技术进步对渔业隐含碳排放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渔业经济增长是拉动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渔业人口和低碳渔业技术进步效应对渔业隐含碳排放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低碳渔业技术进步效应是抑制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因素。因此,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升渔业低碳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有效抑制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实现渔业低碳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杨林  郝新亚  沈春蕾  安冬 《资源科学》2022,44(4):716-729
通过海洋渔业固碳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科学、精准、系统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本文剔除经典“可移出碳汇”模型中部分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把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纳入测算模型,基于2006—2020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产量面板数据,评估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基于LMDI分解方法解构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提升的贡献因素,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中国海洋渔业的碳汇潜力。研究发现:①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达302.63万t/年,区域差异显著;②包含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会高估海洋渔业贝类碳汇24.24%,而不考虑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会低估海洋渔业碳汇50.70%;③在当前注重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下,到2030年海洋渔业碳汇能力为335.51万t/年~399.92万t/年,碳汇增长潜力有限。基于此,应推动中国海洋渔业碳汇的增长模式向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沿海省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持续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传统的渔业资源出现了衰退,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从渔业资源的特性出发,结合它的经济特性,才能分析渔业资源衰退的本质。指出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量增加的矛盾、资源共享性、资源产权的虚置、资源的无偿使用以及资源的负外部性是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为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确立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观念、对渔业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实现共享资源的产权转化、建立渔业资源产业、积极开展国际或区域间的合作、建立渔业资源的核算体系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建设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茹媛媛 《科教文汇》2013,(18):13-15
一直以来,"三渔"问题都不被重视,随着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问题的加剧",三渔"问题才凸显出来。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舟山市枸杞乡的走访调查,分析了当地"三渔"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渔民素质低,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养殖渔业风险大;渔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状况差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缓解当地"三渔"问题的对策:加强渔民的科学文化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渔民素质和技能;推进转产转业,建立渔民权益保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环保投入。  相似文献   

17.
福州作为海洋大市,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州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培育和构建福州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发展中还存在规模偏小,产业偏弱,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开发的科技含量不高,海洋人才匮乏,海洋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发展福州海洋科技产业的优势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福州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晨  汪琳琳  邵桂兰 《资源科学》2021,43(10):2130-2145
识别水产品贸易影响渔业碳排放强度的机制与效果,是促进渔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3个维度探讨水产品贸易影响渔业碳排放强度的机制与效果以及渔业人均收入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①水产品贸易对渔业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直接促进效应,总体上提升了渔业碳排放强度。②在收入门槛约束下,水产品贸易与渔业碳排放强度间呈倒“U”型关系,收入处于高门槛区间时,贸易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③渔业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提高及要素禀赋都能有效降低渔业碳排放强度;环境规制对渔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有效性存在阈值,过强的环境规制会出现“越规制,越污染”现象。因此,应加快转变水产品贸易增长模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动开放式渔业技术创新;并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合理掌控渔业环境规制力度,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渔业减排责任。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学工  梁泽  周鑫 《资源科学》2020,42(3):424-432
配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本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发展进行了以下探讨:首先,进行地域结构研究,依据区域特点和发展战略,确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点是陆海统筹。第二,进行陆海一体的国土功能区划分,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开发与保护功能区,分区跨海岸线联通陆海,便于实施和管控。第三,在陆海统筹、联动发展方面,从几个典型问题入手研究统筹措施:①海港系统:以港口为节点,使陆路运输和海上航运实现陆海联动、以港兴区、完善通道和拓展腹地;②渔业统筹:构建海洋渔业的分带布局,提炼海水与淡水高效生态渔业模式,以及范围和涵义更广的陆海联动;③生态环境:包括陆海一体生态保护,陆海环境同治,以及海岸带防护和减灾系统。作为黄河流域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既要与流域联动,又要因地制宜,通过陆海统筹,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