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赵茜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3):316-317,306
运动中血氨水平与性别、年龄、遗传等多方面先天因素有关,同时受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影响.短时间力竭运动与血乳酸浓度呈正相关.探讨血氨的影响因素及运动能力、负荷强度对指导和应用科学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动可以使血氨浓度升高。关于运动与氨代谢关系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血氨浓度显著升高,高浓度血氨对人体具有毒副作用,因而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血氨对运动强度远较血乳酸更为敏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理学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武汉体育学院散打代表队不同级别运动员在不同运动强度运动后的血氨值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受试者完成相应负荷运动后即刻至13min,血氨水平均显著高于运动前安静状态(P<0.01),显示血氨的应用能够较精确地评价运动负荷的强度、机体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表明了血氨作为生物学监测与评定指标的可靠性及其指导散打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6名短跑及8名中跑运动员分别完成300m冲刺跑及2×800m最大速度跑,于运动前5min、完成后即刻、完成后4min直至22min(间隔时间3min)分别采血测定血氨及血乳酸含量。结果显示,300m冲刺跑及2×800m中距离重复跑均可导致机体血氨水平显著增高,血氨水平与运动强度具有正相依存关系,血氨峰值出现的时间以运动后4-7min为多,均滞后于血乳酸峰值。血氨可以作为监测运动强度的敏感指标,并与血乳酸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受试者血氨水平的增高与其机体机能状态及疲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递增负荷训练和力竭运动对大鼠血液生物化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安静组、运动组、训练运动组。后两组进行跑台运动至力竭后即刻取血测定血糖和血乳酸以及血清MKA、LDH、GOT和CK。结果表明:(1)与运动组相比较,训练运动组力竭运动时间有延长趋势,说明训练能提高大鼠运动能力。(2)与安静组相比较运动组力竭运动后血糖显著降低,血清LD、MDA、CK、COT和LDH都显著升高,揭示大鼠长时问运动由于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而导致力竭。(3)与运动组相比较,训练运动组血糖降低和血乳酸升高的程度显著减小,训练运动组血清MKN、CK、COT、LDH升高的程度有减小的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能提高机体运动能力,主要是通过抵抗机体中枢疲劳的产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氨和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是氨基酸代谢的产物。运动时肌肉氨基酸代谢增强,运动肌肉从摄取氨转向释放氨;运动使肝血流量下降,氨通过合成尿素而解毒的速率下降,使血氨浓度升高。本文论述了运动时骨骼肌产氨的途径,高血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高血氨与周围疲劳和中枢性疲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专项游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游泳运动与血氨、血乳酸的关系、变化规律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短时间剧烈运动中血氨水平的变化反映了无氧供能系统的代谢平衡状况。血氨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相对运动强度越大,血氨峰值越高,血氨的肌血弥散速率越快,恢复亦越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递增负荷运动至力竭后补充镇江香醋对消除疲劳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8名日本国士馆大学体育学院在校优秀的男田径运动员,在不同时间(相隔1周)进行两次递增负荷运动,到力竭后即刻,分别补充蒸馏水和镇江香醋溶液,对两次实验进行自身对照.运动后补充蒸馏水为C组,运动后补镇江香醋稀释溶液为V组.并且测试运动员血乳酸、血氨浓度、血气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V组与C组在消除血乳酸速率、血液pH值和HCO3-浓度等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5),清除血氨浓度的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镇江香醋溶液可以加快运动后血乳酸的消除速率,提高血液缓冲能力,缓解体内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从而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谷氨酰胺代谢与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谷氨酰胺是人体内重要的氨基酸,与运动能力有密切的联系。机体运动对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与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等因素有关,短时间运动能使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升高,长时间耐力运动则使之含量下降。长时间耐力性运动导致的血浆谷氨酰胺含量的降低可能引起耐力运动中蛋白质分解代谢失常、氨转运清除率下降以及运动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本文综述了谷氨酰胺的代谢过程与作用;分析了运动尤其是长时间耐力性运动与谷氨酰胺代谢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机制;提出谷氨酰胺代谢的改变可能是长时间耐力性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及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方法:将20名足球运动员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和空白对照组,穴位敷贴组采用药物贴对受试者神阙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进行敷贴,对照组采用安慰贴对受试者上述穴位进行敷贴。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评分(RPE)、运动心情评价(POMS)、情绪状态总估价(TMD);检测受试者血乳酸和血氨浓度;记录受试者8 00 m全力跑成绩。结果:穴位敷贴可减轻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RPE值(P〈0.01);穴位敷贴可缓解运动员因疲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降低TMD分值,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敷贴可升高运动后4 min机体血乳酸(P〈0.05)和血氨浓度(P〈0.05),降低运动后20 min机体血乳酸(P〈0.05)及血氨浓度(P〈0.05),显著提高受试者8 00 m跑成绩(P〈0.01)。结论:穴位敷贴可减轻运动员的主观疲劳感觉,缓解运动员因运动疲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促进运动员机体内血乳酸和血氨的代谢,提高运动员耐缺氧能力,进而缓解运动性疲劳临床症状,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朱启娥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435-436,418
目的:探讨大运动量训练致运动疲劳后,按摩和艾灸穴位对疲劳恢复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16名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学生为试验对象,在不同时间(间隔两周)分别进行两次大运动量训练至中等以上疲劳程度,分别对受试对象进行按摩和艾灸穴位,测试不同时间点的血氨和血尿素值,并对两次实验结果进行自身对照。按摩组为A组,艾灸组为B组。结果:B组的血氨浓度在恢复期的各个时间点上都低于A组,第15min钟和第3min差异非常显著(P〈0.01),第45min和第60min差异显著(P〈0.05);B组血尿素的恢复速度也快于A组,第90min明显低于A组(P〈0.05),次日晨B组较A组恢复更加明显(P〈0.01)。结论:艾灸穴位比按摩能更快清除血氨和血尿素,从而更好地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HBO对力竭性运动后机体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让20名体育系男大学生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运动至力竭,然后随机分成HBO组和对照组,他们分别在HBO和自然状态下恢复约120Min。在运动前、运动后和运动后2小时(恢复期)测定血清LPO含量和SOD活力。实验结果表明:短时间的力竭性运动使机体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处于一种高水平状态,并不破坏其平衡;适当的HBO可以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有利于运动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记录并观察大鼠在一次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CoG)的变化特征,揭示运动性疲劳形成的中枢机制。方法:通过神经电生理学皮层脑电记录方法,记录大鼠在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过程中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的ECoG,动态分析运动性疲劳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频率谱、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大鼠在一次性运动疲劳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运动状态下ECoG功率谱总功率显著高于安静状态(P<0.05),在6~9Hz频段出现密集的高能量分布;大鼠疲劳状态下运动ECoG功率谱频率分配与非疲劳状态下运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而α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力竭即刻频率分配与运动前安静状态差异显著,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θ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但在30min恢复期后,频率分配恢复至运动前的状态;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ECoG功率谱重心频率逐渐向低频迁移,在力竭前10min显著低于运动前水平(P<0.05),当运动停止后,重心频率即向高频迁移,30min即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结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累积的过程,大鼠ECoG在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均伴随着δ节律比例的显著增加,提示,慢波δ节律可能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同时,运动疲劳所导致的ECoG变化恢复非常迅速,运动停止后短时间内(30min)即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对135名专项成绩达二级以上水平的受试者800米跑比赛前后的血氨、血乳酸水平进行运动现场实地检测,结果发现,800米跑后受试者血氨及血乳酸均显著高于运动前水平(P<0.01及P<0.001);血氨男性高于女性(P<0.05),血氨与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完全一致,但血乳酸未见明显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800米跑血氨与血乳酸相伴变化,血氨可以作为评定运动负荷强度、量度的较理想指标。为血氨指标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大样本检测数据。  相似文献   

15.
观察大鼠在热环境中进行力竭游泳运动后24h恢复期下丘脑细胞外液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变化特点与相互关系,为探索热环境下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产生和恢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常温安静组、常温力竭组、高温安静组、高温力竭组,采集运动后4h、5h、6h、8h及24h微透析样品,并采用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论:热环境下大鼠力竭运动恢复期下丘脑细胞外液5-羟色胺(5-HT)含量与常温力竭运动相比升高更加显著,介导核心温度的升高;而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降低,导致机体对热的耐受性降低;高5-HT浓度、高核心温度和机体低热耐受性的共同作用,加快中枢疲劳的发生,降低机体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