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途径.并详细介绍了“专业+自创公司+师生”自创实体型、“课程实训项目+基地+师生”实训型、基地示范园区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型、“职业资格认证+基地+师生”考证型、“企业+合作基地+师生”合作共建型、“顶岗实训+就业”型等七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加强基地“内涵”建设,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就当前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综合的生产内容、多功能的生产基地、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未雨绸缪的建设规划,才是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及推动校企合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论述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特征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并探讨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就当前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立足校企双赢,制定和完善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制度,建立健全包括运行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情感机制等在内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功建设并良性运转,使之成为校企深层合作的桥头堡,成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校内教学基地,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校内真实工程场所。  相似文献   

5.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致使基地的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教学实训功能弱化,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基地建设的目标出发,加强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包括以“契约”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基地功能发挥与管理的组织承载机制、实践教学体系随生产内容调整机制、学生实训“双师”指导与考核机制等,努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主题,论述了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校内生产实训的特点、建设模式及建设原则,探讨了当前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生产实训项目来源、生产性实训的主体、创新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及配套的项目教学团队五个方面探讨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朱程  李增芳 《职教论坛》2012,(11):56-58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等模式.要建设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的体制机制,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和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文章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提出了“政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做中学”等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寻求符合专业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探索出最适合于专业发展需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校企联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结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就基于校企联动模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工作思路以及建设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