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例说作文写作中的就地取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教师都在教导学生,写作必须从积累材料入手,而且要多积累,工勤于积累,要善于积累,要勇于积累。可事实是,学生们每当写作文时,多数同学还是抓耳挠腮,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的。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四条还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学生的写作现实和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都为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倡导观察、调查,开展“我是小记者”活动 观察、调查是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社会的重要途径,是积累写作素材、开启写作思维的重要方式。一些学生之所以在写作时“无米下锅”,就是因为缺乏观察和调查,材料仓库空空如也。为了给学生写作增添源源不断的“活水”,笔者在班上开展了“我是小记者”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是“班级小记者”,都有观察、采访的权利和义务。小记者人手一个“观察采访本”,随时随地记录观察所得和调查到的情况,为写作采集真实而新鲜的素材。“小记者”的头衔给了学生莫大的兴趣和激情,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生活的学生多了起来,校园内、街道上、工厂里,乃至广大的农村,都有本班小记者活跃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陈静 《中学文科》2005,(6):53-53
写作,作为一种与人、与社会沟通的方式,它需要每个人学会如何正确、恰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这是健康人生的重要开端”。(余秋雨)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与个性化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其具体阐述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涉及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5.
李华卿 《中学文科》2007,(10):69-69
《新课标》写作要求是“捕捉事物特征,写出真情实感”。可农村学生大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其原因是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7.
武云松 《云南教育》2003,(14):36-3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习作素材,难得写出好文章。有一种偏见,认为农村小学生“见少识窄”,文章难写好。其实,农村小学生生活另有天地,积累写作素材有优势,关键在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  相似文献   

8.
奉莉 《四川教育》2005,(10):42-42
长期以来,中学作教学普遍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市、课堂与生活割裂的矛盾.为此,我们立足课,联系生活,多管齐下,使学生的写作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实现了由"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摹仿写作到“言为心声”、“独抒性灵”的自由写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学生自身生活积累语言的产物。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善于用眼睛挖掘写作素材;要持之以恒地勤记勤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所要求的写作教学,在以往传统写作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即以学生写作为主体,以关注生活为主导,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同时强化了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陈雁雁 《成才之路》2013,(33):45-45
“生活随笔”以其写作时间的切近性、写作情感的切实性、写作内容的切身,以其对积累写作素材、体验写作过程、提高写作技法的价值性,受到青睐。然而“随意为之’:内容要求的“随便性”和写作要求的“随意性”削弱了“生活随笔”价值的开发和利用,甚至造成了写作文体更混乱和内容是非观念更不清的情况出现。本文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拟以《开学时分》生活随笔为例,谈谈生活随笔写作的两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写作文当中容易“言之无物”,这是他们怕写作文的一个因素.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言之有物”,有材选,有素写?本文就从学校素材、家庭素材、偶发素材这三方面出发,鼓励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从而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4.
谢翠芳 《学语文》2005,(4):39-39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中学生要写好作文,离不开观察、阅读、想象、表达、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其中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鲁迅先生说:“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观察力是心灵的雷达,张开它,才能将知识的信息一一捕捉。“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如是说。确实,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没有对自然景物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天街小雨润如酥,  相似文献   

15.
《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学实践表明,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蓄素材,掌握技巧:历练学生倾吐真话,表达真情的写作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释放个性,放飞心灵,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可是多少年来学生一直认为“作难”。一提到写作,就愁眉苦脸,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在任教期间,摸索出了一点经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写作素材是为了达到特定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同样的素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在写作实践中,一方面,学生素材的积累还很薄弱,面对话题,时常觉得“无话可说”:另一方面,对于素材的认识和运用,学生往往陷入误区,认为一则素材只为一个主题存在,只捕捉到素材的表层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这是告诉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生活如长河,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我们不能“拉到网里都是鱼”。我们要凭借一双慧眼,在这条长河里寻觅真实新颖、生动典型、颇有意味的特色素材,更好地满足写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写作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有了素材,就会产生写作欲望,有话想说,有情要抒,便可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写作素材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院引导学生在洞察缤纷世界,体味五彩人生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名篇佳作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应用剪报积累素材。通过观察思考,能透过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注视它的发展趋势,捕捉到刚刚蒙发的幼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通过阅读、剪贴,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积累写作素材,引发情思。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表达真隋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教师如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就对写作教学中的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