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了解机关工作人员骨质健康状况,探寻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定量超声(QUS)技术,对厦门市852名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跟骨密度测量和分析,其中男性498人,女性354人,年龄23—60岁,各以每5岁为一年龄组。结果:青年男性(21—30岁)骨硬度指数(SI)明显高于同龄组的女性(P<0.05),男性SI的峰值出现早于女性;SI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51—55岁、56—60岁分别降到同性别骨峰值的84.9%和83.3%;女性51—55岁降为同性别骨峰值的91.8%;男女SI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而与BMI无相关性;男女骨质正常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结论:厦门市机关工作人员骨密度总体表现满意,男性高于女性;身高、体重、年龄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呼和浩特市地区人群骨密度现状,分析影响骨密度的体质因素,探讨运动项目和强度等因素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呼和浩特市地区各类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韩国产OSTEORFO骨密度仪测试右足足跟,采用201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仪器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值。测试结果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①呼和浩特地区骨质状况总体较差,35岁以下峰值骨量正常者不足40%,表明在此年龄段未能达到最高骨量储备,提示骨量减少有低龄化趋势。②骨密度与体重具有相关性,骨量流失程度与运动习惯、运动方式、强度和频率等都有关系。结论:人体骨量储备的90%约在20岁前完成,青少年期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增大峰值骨量,适当的体重和后期运动可以减缓骨量流失。建议在青少年期提高骨量储备,并采取正确运动方式来减缓骨量流失,防止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成都地区1502例女性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普通女性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随年龄和BMI的变化规律及出现骨质疏松征兆的情况,观察T-score、Z-score的发展趋势,为提早预防和诊断骨质疏松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方法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和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并记录每住受试者的年龄。结果T-score和Z-score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更年期和老年期各年龄组间T-score和Z-score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质疏松征兆的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绝经和衰老是引起女性骨质丢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加强抗阻力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加强抗阻力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将30名绝经女性随机分为普通锻炼组(实验A组)、增加力量锻炼组(实验B组)和非锻炼组(对照C组),进行1年的实验.结果表明,C组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锻炼A、B组的骨密度均增加,且B组骨密度增加得更明显;经组间比较,增加力量锻炼组优于普通锻炼组(P<0.01).表明科学的体育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是积极的,在锻炼中加强抗阻力练习对防止绝经女性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有更积极的作用,它是一种促进骨量较全面增加的更有效的运动,是防治骨质疏松更好的运动疗法,其效果明显优于无力量练习的普通锻炼方式.  相似文献   

5.
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60名绝经女性,随机分为非体育锻炼组和跳绳、木兰拳、太极拳套路及太极推手等4个运动组,经10个月的实验。结果:非锻炼组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P<0.05),4个运动组的骨密度均增加(P<0.05或P<0.01),其中太极推手组还测各指标及跳绳组桡、尺骨骨密度增加得更明显(P<0.01)。结论:跳绳、木兰拳及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是积极的,是绝经女性抵抗骨量丢失、促进骨密度增大的有效运动,并且太极推手对腰推和前臂及跳绳对前臂骨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骨质状况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女性大学生的骨质状况,探索影响骨峰值的相关因素,对苏州地区199名女性大学生的前臂和跟骨骨密度、形态学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对月经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大学生的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苏州地区女性大学生的骨密度均值低于全国同龄女性;体脂肪量、上臂皮褶厚度、克托莱指数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握力、平衡能力、月经状况和体育锻炼,是骨量生长期女性骨密度的有效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厦门市20~59岁成年人进行超声骨密度测量,了解厦门市成年人骨密度现状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使用Sonost-2000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超声参数。结果显示:厦门市成年人骨质疏松总发生率22.8%,厦门市成年人骨密度水平较低,在年轻人群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现象,并且男性的骨质疏松率并不比女性低。厦门市男性成年人骨峰值出现在20~39岁,女性骨峰值出现在40~49岁,两者都存在峰值骨量偏低的情况,并且男性成年人还出现骨量过早丢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专项武术训练对青少年骨骼质量的影响,采用定量超声骨质成像与测量系统对长期进行专项武术训练的男性青少年进行研究。结论:武术专项的运动员虽然身高、体重较低,但骨密度和骨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长期有规律地进行武术锻炼有利于提高人体的骨骼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性知识分子的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GE Insight和Inbody 3.0测试630名不同年龄组女性知识分子的骨密度与身体成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知识分子的体重、肌肉、体脂肪、腰臀比、BMI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人群骨总量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骨强度在20~29岁达到最大,30~34岁、50~54岁明显下降;骨质正常占80.2%,缺乏占15.5%,疏松占3.3%;身高与骨强度、T、Z存在负相关,脂肪%与骨强度、T存在负相关,体重、BMI、去脂体重与Z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BMI正常占67.6%.  相似文献   

10.
中、日青少年骨密度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日青少年骨密度的共同研究,在测定从初中到大学各年龄段骨密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骨密度与形态及运动、饮食习惯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骨密度略高于日本,中、日青少年的骨密度在18岁以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女青少年的骨量峰值早于男青少年出现。身体形态与骨密度的相关性较低。运动与饮食习惯对于青少年的骨密度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日本相比,我国青少年的饮食与运动习惯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市第27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国民体质标准测试工具和双能量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对受试者的身体成分及相关形态指标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男生受试者大部分身体形态发育指标均与全身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呈高度正相关(P〈0.01)。男、女受试者的瘦体重,肌肉组织重量等与骨量呈高度正相关,而体脂率指标与全身骨矿含量和骨密度都呈较低的相关度。这提示影响青春期少年骨发育的重要因素是其瘦体重及肌肉组织重量,而处于青春突增期的少年体脂率与骨量的多少并无太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以色列Sunlight Omnissense8000s超声骨密度仪,对湖北省1186名年龄在20-80岁之间的正常成年人,进行超声骨密度测定。按不同性别、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桡骨远端SOS峰值(Peak bone mass,PBM)出现的年龄段均为40-49岁,此后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各年龄段男女...  相似文献   

13.
对62名40-65岁女性进行测试,探索长期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及身体成份的影响。结果:在未绝经组和已绝经组中,运动组跟骨STI均高于各自对照组(p〈0.05);运动组体成份指标LBM、SLM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运动组PBF和WHR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长期适宜的运动对提高中老年女性跟骨STI,控制身体成份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There is evidence from previous cross-sectional studies that high volumes of certain sports, including running, swimming and cycling, ma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pro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high athletic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ho engage in high volumes of all three of these activities (triathletes). Bone mineral density for the total body, arms and legs was determined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n 21 competitive triathletes (9 men, 12 wom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ining season and 24 weeks later. Age, body mass index, calcium intake and training volume were also recorded to examine potential mediator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change. Men had greater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all sites than women.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over the 24 weeks for either total body or leg bone mineral density.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both arm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2% in men ( P ? 0.03), but no change was observed for women. Change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all sites was unrelated to age, body mass index, calcium intake and training volum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dverse chang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do not occur over the course of 6 months of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triathletes.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evidence from previous cross-sectional studies that high volumes of certain sports, including running, swimming and cycling, ma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pro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high athletic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ho engage in high volumes of all three of these activities (triathletes). Bone mineral density for the total body, arms and legs was determined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n 21 competitive triathletes (9 men, 12 wom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ining season and 24 weeks later. Age, body mass index, calcium intake and training volume were also recorded to examine potential mediator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change. Men had greater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all sites than women.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over the 24 weeks for either total body or leg bone mineral density.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both arm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2% in men (P < 0.03), but no change was observed for women. Change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all sites was unrelated to age, body mass index, calcium intake and training volum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dverse chang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do not occur over the course of 6 months of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triathletes.  相似文献   

16.
有氧运动对老年人活体骨矿物质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选取北京部分高校退休教职工和老年长跑俱乐部的队员277人为受试者,并对他们进行了活体骨矿物质含量的测试。结果发现,55岁以上老年人活体骨的质含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骨矿含量随着年龄增加而逐年降低,女性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在有氧运动对骨矿含量影响的调查中发现,有氧运动组骨帮含量和骨密度显著高于普通老年组;纵向追踪结果表明,尽管受试者骨矿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有氧运动组下降幅度低于普通组。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33名优秀男女蹼泳运动员42项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研究制定出我国青少儿蹼泳运动员身体形态主要指标选材预测表和男子体密度推导回归方程,建议蹼泳选材时,注重选拔身体围度大、流线型好,头型为高中头型或高狭头型的运动员从事蹼泳运动。  相似文献   

18.
应用体育测量与统计、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体育专业238名学生和非体育专业153名学生进行了体成分和骨密度的测量与分析,旨在探讨运动对处于青春发育末期和骨量缓慢增长期的大学生体成分和骨密度的作用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对体成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学生骨密度值都在正常范围值内,但体育专业学生骨密度值略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研究提示,大学生在进行运动时,应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且在运动后及时补充人体各种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冰上运动项目对男大学生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采用韩国ZEUS9.9身体成分分析仪和法国Osteospace MEDI LINK超声骨量测量仪,分别对体育院校2010~2012级冰上运动专项的男大学生和没有运动专项的男大学生进行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测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冰上运动专项男大学生左右腿肌肉含量、基础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大学生(P<0.05),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训练年限、运动水平以及冰上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有关。建议冰上运动专项男大学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调整运动训练方案,加强下肢的力量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0.
身体成分对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相川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189-190,193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综述了当前世界上有关体成分对骨密度的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瘦体质量和脂量都对骨密度有影响,在对不同性别、双生子、移民、家庭成员和不同种族进行的研究中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