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永字八法     
<正>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相传为隋代智永(也说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似文献   

2.
正七、捺法作捺之法,一波三折,势宜开张。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说:"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行笔宜抑扬顿挫,不徐不疾,从容不迫。收笔时,须提笔战行右出,意即写捺角时笔画满捺,已带侧势,须用腕法带动笔锋,逐步衄挫,边走边提,将锋提到离纸之时。唐太宗《笔法论》中说:"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所谓"得意",即收笔时能将笔锋收归画中。  相似文献   

3.
正枝干的画法画枝干之法,处处转折顿挫而下,或用逆锋,以蹙其节。董其昌曰:"一尺之树,不可有一寸之直。"即此意也。树枝宜隔断,于空处加叶,或反折笔锋,先上而后下,则气浑厚。双钩夹叶,亦宜藏锋。如篆隶法,弥见奇古。风中叶斜,以写风势。唯寒树长条,秋芦细柳,始出锋耳。  相似文献   

4.
写字大课堂     
书写技法:先按写撇画的方法写一斜笔画,不可出锋,至转折处折笔向右行笔,折角在40度-45度之间。 书写技法:先写短撇,撇端转笔向右下行笔,逐渐加重力度,底部顿笔回收。注意作左偏旁时撇长点短以让右,作字底时撇短点长以让上。  相似文献   

5.
正射:露锋重笔作撇,顺笔稍重写短竖,竖微向左斜。轻笔写出斜右上的短横,收笔做长竖,渐重但未及足够长度时,收笔左上挑出,藏锋重笔写长点,再左撇出,藏锋重笔写右斜上的短横,收笔后重笔撇出,露锋收笔。右边"寸"字旁,先尖锋轻落笔再渐加重写短横,收笔后左上挑出露锋写长竖,中间略细,渐渐加重后横向钩出,做一个大弯弧度折回作竖长点,回  相似文献   

6.
隶书掠笔论     
掠笔是隶书中代表性笔画之一,取意于擦过、拂过,在笔势上锋利左出,在用锋上多变化,在"曲折其锋"中尽能事。其划分为:平掠、竖掠、弯掠、斜弯掠、斜直掠五种,是根据掠笔大体表现出来的形状分类,有益于学习者把握其形。另外掠笔的向左与波画的向右,在"雁不双飞,掠不同放"中产生了阴阳的对比,在维持结字平衡的同时,增强了隶书的横势。这些基本规律并没有否定隶书创作的艺术丰富性,而是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王慎中尽览圣贤之书和唐宋大儒之文章后发现韩、欧、曾、苏诸名家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所以唐宋八家文在汲取六经、《史》《汉》精义文法方面最得要领。他认为时文写作需有"法"可依,即根据基本格式与基本技巧来创作,还在《答邹一山书一》中说:"大抵文字之事,有约有放,若约以法度,则一字轻着不得,若放而为之,则无不可如意。……然古人有放者矣,骤而读之,浩乎若不可诘,徐究细玩,乃无一语为恨,此则真能放者。吾辈未到彼岸,尤须以法度自饰,庶可无败耳。"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往往缺少法度自饰,"约"则  相似文献   

8.
"床"和"榻"在古代都是指一种坐卧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坐者。"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也说:"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就说明"床"在古代就是一种宜坐宜卧的用具。另外,《释名释床帐》对"榻"的解释是:"长狭而卑为榻。"又  相似文献   

9.
诗心驱史笔——杜甫《八哀诗》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八哀诗》向来被认作诗的传记,明人王嗣奭《杜臆》卷七说得分明: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语纪之,乃老杜创格,盖法《诗》之《颂》;而称为“诗史”,不虚耳!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六亦引郝敬曰:《八哀》诗雄富,是传纪文字之用韵者。文史为诗,自子美始。  相似文献   

10.
米芾所说的"八面出锋"强调的是他自已能用笔锋在任意方向上进行使、转、提、按,擒纵随心,收放自如,充分发挥毛笔锋颖性能。而对中锋的辩证认识和对侧锋的巧妙运用则是米芾能够"八面出锋"的重要基础,并且米芾的"八面出锋"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历代画家对八大山人的笔墨都推崇备至.黄宾虹在《沙田答问》中就说:"古人用笔之妙,有用秃笔见纤细者,有用尖笔见秃势者.以秃笔见纤细,二石(石豁、石涛)之画,每每如是,可于遗作中求之.以尖笔写秃势,则八大山人之画是也."吴昌硕也赞叹道:"八大山人用墨苍润,笔如金刚杵,神化奇变,不可仿佛."郑板桥在《板桥题画》中论道:"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减笔,而石涛微茸尔."道出了八大山人独创的"—简二拙"画风的魅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食有食法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相似文献   

13.
正第二十讲阴阳相应结字无定形,构字有常理。用哲学观念的"阴阳",解释书法用笔与结字中的变化与统一,即是从"形"的变化中抽取出"理"的统一。张怀《论用笔十法》中说:"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字有向背揖让,避就穿插,各因其形,所据之理,则阴阳之道也。《石门铭》结字之理,深合阴阳之道,括而论之,大致如下:一、独体字,或对称相应,平稳周正,或斜中取正,茕然而立。如"不、中、至、史、四"等字平衡对称;"不、中、至"以中竖为对称轴,左右均衡;"史"字撇捺相应;"四"字矩形结字,重  相似文献   

14.
正自米芾提出"八面出锋"以来,对此理解争论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古贤书论,容易产生歧义之处多可以进行深层次探讨,如"善书者不择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等,此文就"八面出锋"谈一家之言。关于"八面出锋",首先有两层含义要明确,一是"八面"作何解,二是"出锋"的正确含义。按照笔者理解,"八"应该是虚词,并非实指,正如文言文中"三、九"字眼,实际上是指  相似文献   

15.
正5.捺法:提按顿挫潇洒俊迈(1)捺画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中的"捺"特点鲜明,极具张力和气势。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厚重感。多数捺画都需要充分铺开笔锋书写,一般都比撇画粗壮有力,在一个字中显得较为突出。二是节奏感。对于比较长的捺画,起笔稍快,笔画中段行笔舒缓,收笔敛锋慢慢送出,形成尖利的出锋效果。一般藏锋起笔(如起笔与其它笔画衔接,可不藏锋),形成"蚕头",再转笔向右下;中锋行笔,逐渐铺开笔锋,使笔画渐粗壮;铺锋达到充分时,短暂停笔,迅速收拢笔锋,并顺势回笔轻压;最后,笔锋慢慢提起,适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认定这是荀子"不赞  相似文献   

17.
王驾《社日》诗云"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词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暮春社戏的热闹好看……其中的"社日""春社""社林""社戏"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社"说起。一、社,即土地神。后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说文解字》:"社,地主也。"段玉裁注引《今孝经说》也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五土以为社,以  相似文献   

18.
正第八讲捺法捺画主要有三种形态:斜捺、平捺、反捺。斜捺自左上入笔,渐行渐按,至右下最重,最后提笔出锋;平捺是斜捺的变化,区别在于倾斜角度不同,一般居于汉字下方;反捺是根据构字的需要,把长捺收缩为短捺,并改变屈曲形态,写成长点的形态,书写时轻落笔,在行笔过程中加大压笔深度,最后回锋收笔。《石门铭》的捺画书写,与其浑穆飞逸的书风对应,捺画写法多用圆笔,饱满厚重。书写时须顿  相似文献   

19.
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说: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三颂皆可配乐,《商颂》、《周颂》又因其“主告神”而被奉为《诗经》中颂之正体,《鲁颂》则因其理性因素的加强而被视为《诗经》中颂之变体。前者在后世流衍为乐府中的郊庙歌辞等,后者则为后世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本形式的颂体文学所仿效,而后世颂体文学又在名称、体制、内容诸方面和《诗经》三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