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仲淹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有着特殊关系:应天书院的苦读,成就了范仲淹,范仲淹的执教,又振兴了应天书院;他在应天府的诗文创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他的夫人李氏,出身于应天府世家,其庞大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贤达,给予了孤寒的范仲淹以温暖和无穷的力量;在应天府的交游,奠定了范仲淹的影响和地位,使他成为京东一带的文人领袖.可以说,应天府影响范仲淹的,是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化氛围,而范仲淹影响应天府的,则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力.这种人杰地灵的双向互动,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江苏徐州人。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常常一人彻夜伴灯苦读。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矢志求学的决心,他在书本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为了见更大的世面,向名师求教,和饱学之士交游,他二十三岁时来到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范仲淹在这里向名师请教,和许多同学相互切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一生先后两次长时间居住在应天府(商丘),正是这片热土哺育了这位伟人。他在这里创作的一些诗,在他一生的学作品中,乃至宋初坛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原住邠州,迁居吴县。两岁丧父,寄人篱下。在贫苦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据《范文正公年谱》,他曾在长白山醴泉寺借住,读书三年,每天吃粥。又在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间未脱衣睡觉。这段“人所不堪”①的生活,确实磨炼了范仲淹的意志。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公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公少有大节,其  相似文献   

5.
宋代全国书院兴起,作为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府书院对北宋的教育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而师从于此又执教于此的范仲淹对书院有开创奠基之功.后人为纪念范仲淹在掌应天府书院和教学中的巨大贡献,自宋、元、明、清各代,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均保留着他当年的书院讲堂,办起了"范文正公讲院",并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有藏书楼.由此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的不解之缘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 ,是董平先生的力著 ,2 0 0 0年 7月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对范仲淹研究的丛书之一 ,详细记述了范仲淹的教育实践 ,深刻阐发了范仲淹的教育理论 ,全面展现了范仲淹重视教育、进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注重对范仲淹的教育实践的记述。范仲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 ,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对其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这主要是 :其一 ,范仲淹曾躬亲执教。在宋仁宗天圣五年 (公元 10 2 7年 ) ,范仲淹 39岁 ,因守母丧而居家 ,应晏殊之请 ,掌学应天府。他克尽职责 ,勤勉恭谨 …  相似文献   

7.
一、范仲淹的师承问题兼及戚同文生卒年月考疑关于范仲淹的师承问题,《宋史·范仲淹传》云: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相似文献   

8.
<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在13岁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因为家境贫寒,范仲淹每天总煮一锅米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尽管如此节俭,断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有一次,范仲淹带来的米已全部吃完了,而距母亲给他送米的日子还有十来天,  相似文献   

9.
<正> 范仲淹生于北宋徐州一个清廉的小官僚家庭。他年仅两岁时,父亲不幸病逝。迫于生活,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从两岁到二十二岁,范仲淹都寄居于长山朱家。但朱家究竟在哪个“长山”,从南宋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朱家在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南)的长山,范仲淹从小长在淄州,在长山(县)境内的长白山醴泉寺读书(参见宋人楼纶《范文正公年谱》)。北宋长山知县韩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江苏徐州人。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常常一人彻夜伴灯苦读。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矢志求学的决原文  相似文献   

11.
苏舜钦政治诗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他生活的时代,宋王朝已经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社会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日益暴露。在他出生前四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便大举侵宋,结果达成“澶渊之盟”。到他正式从事政治活动时,矛盾更趋尖锐。宋王朝在抵抗外族入侵战斗中屡遭失败,国势日见衰竭,仁宗不得不于庆历三年(1043)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一批老臣推行“欲尽革众弊以纾民”的所谓“庆历新政”。面对这种政治形势,“少慷慨有大志”的苏舜钦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新政”。因此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成为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他曾“数上书论朝廷大事”,并上疏范仲淹“奋舌说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赠金     
范冲淹9岁时,听说山东长山有座醴泉寺,寺里的长老很有学问,他便一心想到那里去读书。后经过母亲的同意,他终于来到了醴泉寺。不过寺中僧多粥少,生活非常困难。 一天晚上,范仲淹在月光下读书,长老见了,拿出一块面饼悄悄放在石桌上走了。范仲淹专心读书,竟没有发现,起身的时候饼子被衣袖扫落在地上,他弯腰拾起饼放到原处。  相似文献   

13.
<正>范仲淹早年家中贫困,但是他酷爱读书,后来终于考中进士,走向政坛,成为北宋庆历年间政治改革的领袖。他在镇守西北边疆时,对抵御西夏,巩固国防也做过很大的贡献。好多人在做了大官之后,往往就中断了读书和写作,整天只顾忙于钩心斗角和玩弄权术。可范仲淹却不是这样,作为政治家的他,还能同时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这要得益于他的"弯腰"  相似文献   

14.
(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  相似文献   

15.
徐振云 《语文知识》2000,(12):14-15
通常人们一提到南京,自然会想到江苏省会南京市。我们要说的是:古书中的南京,可不一定全指今天的南京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有这样一段话:“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这里所说的“南京”,是指当时的应天府,宋代应天府治在今河南省的商丘市,所以我们说:古时的金陵和应天府指的又不是同一个城市。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少年时,离开家乡到南都学舍发奋苦读,昼夜不息。他把粥熬烂,晾凉成块状,切成若干份,  相似文献   

17.
名人书趣     
雪焰 《教师博览》2010,(10):55-56
高尔基:不怕挨棍子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就有着强烈的读书欲望,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糊口与养家,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一件事:读书。他后来回忆时这样说:“如果当时有人对我说.‘你去读书吧。不过为了这事我们要……用棍子打你一顿!’大概这样的条件我也会接受的。”  相似文献   

18.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俱兴,范仲淹亟需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相似文献   

19.
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以下简称《记》)中“虎啸猿啼”一句,历来的选本及教参统译作:“(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或“到处听到的是老虎的吼声和猿猴的悲啼”。应当说,原文及译文都没有什么问题。但一些人包括老师和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某报《读书札记》载:“范仲淹知邓州,应友人滕子京之约写《岳阳楼记》。邓州在今河南省邓县,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南北隔绝,水远山遥,没有生活体验,故有‘虎啸猿啼’之语。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