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杰出代表,《雷雨》是中国式悲剧作品的典范,后者对于前者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两部戏剧在结构、主题和情节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闭锁式戏剧结构,通过“发现”实现“突转”,进而揭示真相,情节上都包含了许多偶然性的巧合,但在表现主题上,《雷雨》将纯粹的命运悲剧发展成为社会悲剧,在偶然性情节中包含着历史必然性,这赋予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文选取《雷雨》台词感叹句中的语气词进行研究,以探讨《雷雨》中语气词男女性别的使用差异,从而获得对《雷雨》语言艺术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原载于1935年8月20-23日《大公报》的白梅的文章《(雷雨)的批判》指出:《雷雨》“在质与量上,都是中国剧坛上空前的收获。打算有力的推动中国剧运,创作长的剧本是目前的要图,只靠着翻译和改编外国剧本到底不能独立发展,回顾几十年来的国产剧本还是那些形式简短内容贫乏的几本,不能给观众以大量的满足。《雷雨》便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雷雨》受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命运问题上和结构上的相似。但相似绝不等于相同,借鉴某些方面绝不等于照搬,《雷雨》在人物的个性化和内容的丰富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俄狄浦斯王》。  相似文献   

6.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话剧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雨”。虽然曹禺一再否认自己对他人的借鉴,但是无论情节发展、主题意蕴还是象征隐喻,曹禺的《雷雨》受到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显著影响,已经被相当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依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两部剧作的原型叙事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原野》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在人物形象、意象、人物关系诸方面的相似,为两文可比性的确立提供了依据,但两剧在主题、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悲剧原因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其相似性既说明了《原野》对《大雷雨》的模仿或是后者对前者直接影响的存在,同时也为中外文化共通性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自1933年《雷雨》创作至今已有约79年,这部作品却始终为世人所拥戴,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这归功于《雷雨》本身的新奇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它充满诗意、精致的语言。然而,目前学界对《雷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文学研究,鲜少见到关于《雷雨》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关于《雷雨》句末语气词的研究更为匮乏。以《曹禺戏剧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雷雨》为语料,研究《雷雨》的句末语气词,从而发掘出对现代汉语语气词有利的语料,对句末语气词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深入。  相似文献   

10.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其语言艺术体现了一代剧作家的风格,也反映了时代语境的面貌。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该剧作的语用特征和解析《雷雨》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第一座丰碑的《雷雨》,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雷雨》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再创作。通过曹禺的阐述,可看出被作者称为剧中的第九个角色——“雷雨”才是真正的主角。自然现象的雷雨和雷雨的象征意义构成其完整的统一体。由此,表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对人性的洞察。  相似文献   

12.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洁敏 《文教资料》2014,(28):15-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应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曹禺,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雷雨》的诞生奠定了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第一人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道路。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两部戏剧的悲剧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住剧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美文化背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雷雨》、《日出》之所以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迷人的艺术魅力,与细节描写处透露出的精微是分不开的。《雷雨》中的时间细节和《日出》中的货币单位细节描写,串联巧妙、严密、富有逻辑性,在作品中担负着聚小成大、着微显著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关于《雷雨》的解读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拟从专家学、作家本人、教材教辅编写以及语教师等视角逐一入手,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谈《雷雨》的主题:暴露说和反封建说。  相似文献   

15.
一、整体把握 《雷雨》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篇目,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分析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教参附录了多篇解读《雷雨》的文章,有《作家本人谈《雷雨》》(原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吴建波《伪善者周朴园》,刘艳、刘俊《曹禺剧作《雷雨》解读》等。  相似文献   

16.
曹禺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尤其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最为深刻,他的《雷雨》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雷雨》中反映的命运现念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方面均有古希腊悲剧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刘建设 《现代语文》2006,(10):71-72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雷雨》的解读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专家学、作家本人、教材教辅编写以及语教师等视角入手,从人与命运层面谈《雷雨》的主题:命运悲剧说、基督教忏悔说和生存悲剧说。  相似文献   

18.
王丽凤 《考试周刊》2014,(25):19-20
纵观我国的话剧历史,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论从故事的悲剧性、悲剧的构成还是戏剧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上来看,《雷雨》都是彻底的悲剧,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蕴和丰富的历史、社会内涵,其突出的戏剧艺术和悲剧感染力为中国的话剧史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雷雨》的内容结构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雷雨》的成功与曹禺先生出色的结构艺术的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雷雨》人物形象研读缺少复杂性分析。《雷雨》是复杂性作品,复杂性是哲学上的认识论、方法论。《雷雨》中人物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体现在人物冲突、关系、性格与功能。《雷雨》人物形象的研读,需要立足作品与人物的复杂性,并运用复杂性思维与复杂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