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2.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史实:由鲁迅作品开拓并深刻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曾渗透于众多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成了二十年代、三十年较风行的主题。将鲁迅这种思想继承得忠实而富有独创性、系统性的是老舍。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作为主题体系,暴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教导国民”、“改善社会”,以期国民精神振兴、民族解放,这是老舍小说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想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3.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韩少功分别是"五四"时期和"新时期"批判灵魂痼疾的突出作家,他们在面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伤害时,都表现出了痛心疾首的批判,但是,通过阿Q和丙崽的对比,又会发现韩少功相对于鲁迅来说,又保留了一丝温情,他更在意的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深受五四以来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柔石,凭借其过人的创作天赋和独到的乡村审察视角,创作出乡土文学经典之作《为奴隶的母亲》,将20世纪20年代以浙东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凄凉的社会现实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继承了自鲁迅以来的现代国民性批判思想传统,从历史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发掘,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出现的作家们有着时代所赋予的共通特点,而对青少年尤其是儿童的关注也是这一时期作家创作方向之一。鲁迅借儿童这一类群体揭露时代的黑暗和压抑,对社会黑暗的原因进行犀利批判和沉痛思索。本文结合鲁迅创作时代的大背景和创作经历,对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寻求鲁迅作品思想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尧 《培训与研究》2009,26(6):21-22,28
五四时期出现的作家们有着时代所赋予的共通特点,而对青少年尤其是儿童的关注也是这一时期作家创作方向之一。鲁迅借儿童这一类群体揭露时代的黑暗和压抑,对社会黑暗的原因进行犀利批判和沉痛思索。本文结合鲁迅创作时代的大背景和创作经历,对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寻求鲁迅作品思想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始终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忠实地生活,顽强地探索,不懈地著述。通过对“看客”的国民性批判、对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拓展和对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高扬,巴金实现了对鲁迅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