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强弱社会关系对大学生求职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同时把求职过程划分为求职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两个阶段,在这个二元、动态的分析框架内,采用Lo-gistic回归就强弱社会关系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信息收集阶段,弱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弱社会关系比强社会关系更"强";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信息收集阶段,强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社会关系比弱社会关系更"强";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进行阶段,强社会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社会关系比弱社会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资本即大学生拥有的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情况,在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本文侧重探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钟云华 《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34-37,54
论文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划分为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两个阶段,在一个二元、动态的分析框架内,就强弱社会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机会获得及起薪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强弱社会关系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与空间相关: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弱关系更有助于获得就业信息,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强";但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强关系比弱关系更"强"。强弱关系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也与时间相关:在求职进行阶段,强关系更有助于就业机会获得,强关系比弱关系更"强"。但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对大学生起薪水平均没有"强"影响,强弱关系对大学生起薪水平的影响与空间及时间都无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个体求职中作用的已有研究充分表明,人力资本在个体求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个体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不管个体运用人力资本求职怎么成功,都不能掩盖社会资本在个体求职中的效用。已有研究都在劳动力市场是一元而不是二元的、求职行为是静态行为而不是一个动态过程的隐藏错误假设下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都犯了“方法学上的个人主义”错误,导致研究结论缺乏普遍解释力与适用性,由此,在一个二元、动态的分析框架内进行研究,可以克服以往的研究缺陷。  相似文献   

5.
求职是进行职业选择的双向过程。个体求职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的需求是否能够达成一致。因此,求职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技巧来促进选择双方的相互了解与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求职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辩证地对社会网络进行功能定位,以中国社会关系网运作对个体行动产生的限制为例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社会网络的结构观是一种在动态中谋求个人的理性选择与集体网的制约间建立沟通桥梁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个人在社会网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另一方面个体又是嵌入社会结构中的,个人的自由余地受到人际关系网的制约,呈现一种"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可以利用社会网络的"桥"应对网络结构对个体的限制,在多重的网络关系中展现个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网络求职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缺乏必要的指导而陷入误区。笔者对网络求职优缺点、误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顺利实现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黄晓波  韩宇 《江苏高教》2014,(2):125-126
在国内就业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应届毕业大学生为应对就业困难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求职包装"的行为,但有些行为并不符合伦理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求职包装的现状,对"求职包装"这一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求职包装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不良的求职包装带来的影响,最后对求职包装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两条主要途径。但是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不同的求职阶段,大学毕业生对求职渠道的偏好是不同的。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阶段,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来获取求职信息与工作岗位,这是因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仍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阶段,大学毕业生主要选择正式渠道来获取求职信息与工作岗位,这是因为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运作,大大减弱了社会关系网络等非正式渠道在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之,在中国办事,没有关系是很难行的通的.无论是求职、求学还是日常生活方面,几乎处处都有社会关系在发挥作用.社会关系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血缘、地缘、业缘、同姓缘.社会分层与社会关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社会分层决定"熟人"这种社会关系的存在,而社会关系反过来对社会分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当今竞争激烈社会中降低大学生就业的成本、弥补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信用程度。大学生必须努力构筑自己的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实施创业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的社会常识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就业焦虑现象,且持续时间、焦虑程度有所不同。为了提前适应择业就业,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兼职以期调整自己的状态,提升职业胜任能力。采用SPSS22.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焦虑主要来自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大学生兼职与就业焦虑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个体、学校和社会等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缓解其就业焦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梳理社会资本、社会网理论入手,并阐述虚拟社区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而对大学校园虚拟社区进行解剖,论述虚拟社区积累的潜在社会资本,转换为现实社会资本的可能性.本文认为校园虚拟社区将成为帮助大学生求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条新渠道.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词汇联想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武汉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理、情绪体验和认知,力图通过研究对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求职心理情绪体验上进行比较,同时对高职高专学生人口学变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揭示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等,对学生求职心理情绪的不同影响。并对以往的研究中高职高专类学生求职的消极情绪体验,提出不同的假设,用词汇联想的方法对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态做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苦读四年,面临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选择,都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被心仪的用人单位录用。但大多数毕业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展示和简历的制作而忽略了求职应聘礼仪的修养,在求职应聘活动过程中不能充分地展示一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应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相应的人文礼仪修养,未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致使求职应聘失败。本文通过求职应聘中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的礼仪缺失和因应对策的分析,提醒大学毕业生加强求职应聘礼仪的修养,充分展示自身内涵,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基于PHP技术的人才招聘系统,该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实现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求职和招聘功能,为其所必须的两种用户: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方便实用的人才招聘平台。阐述了人才和企业数据库的设计思路,给出了实现该系统用到的关键技术和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经历的就业偏见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文章从历史、区域、体制和主体等维度来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偏见问题的存在根源,并提出了涉及教育制度和政策、观念转变、民办高校及其毕业生主体性提升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档案记载着学生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和综合表现,是学生求职择业和社会选拔任用人才的原始依据,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命运,对社会、高校和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甚至档案造假等较多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丰富档案内容、做好宣传教育、拓展档案服务是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扩招、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就业理念偏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因此,政府要加强体制改革,大学生要转变就业理念,学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