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意识流小说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的语言特点是它的陌生化,这种陌生化体现在他语言的自由流动上,语言的意识流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开拓性。以《尤利西斯》为蓝本来研究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旨在为深入研究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的劳伦斯》改编自英国军人作家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回忆录《智慧七柱》,是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2004年,《阿拉伯的劳伦斯》被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评为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中的第一。一部人物传记片能如此具有史诗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影像建构与观众情绪的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古史辨派"疑古辨伪"思想的烛照之下,以韦利、孔理霭、茹特、闵福德等西方汉学家为代表的语境批评派基于现代科学精神和现代学术意识,打破传统易学的藩篱,把《易经》放入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在《易经》的诠释和翻译上作了去德教化和去经典化的处理,从社会经济、祭祀活动、部落战争、奴隶与俘虏以及肉刑等方面再现了卦爻辞所记录的原始社会的古朴风貌,在《易经》的译介上走出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是曾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业大学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出版的著作很多,是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5.
言论集纳     
<正>外交部原副部长、首任中国G20事务协调人何亚非在2017年9月4日《浙江日报》刊发的《"一带一路"创新全球治理模式》一文中认为: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变。无论是从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是从19世纪西方殖民时代算起,从20世纪下半期到进入21世纪,西方"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东西方"或者"南北方"已进入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战略僵持期"。国际秩序进入新旧转换期,大动荡是常态,大调整在所难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走下坡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在小说中,汤亭亭通过呈现女勇士"双性同体"的特质以及女勇士与丈夫、老汉与老太太相互依存的关系,消解了性别二元对立;通过呈现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共性、"我"对东方族裔"他者"身份的反抗以及代表西方文化的"我"与代表东方文化的母亲的和解,消解了对东西方二元对立,表达了对男女平权、种族平等、多元文化共存的美好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温室》是哈罗德·品特早期政治剧的代表,文中故事是现代规训社会的真实写照,揭露了当时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以福柯的权力规训、生存美学等理论分析《温室》,解读剧中主要人物在话语层面所受的规训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讨论当代人在规训社会中何去何从,由此揭示哈罗德·品特对自由、民主与人权的呼唤与追求,这对于现代政治治理、身体及话语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周公解梦》与《梦的解析》代表了东西方的解梦标准,两者相对比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两种解梦方法,其背后更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两者所表现出的是两种文化形态。在全球化的今天,唯有博古通今,结合中西方两种方法的优势,才能解决一些大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就对"梦"进行各种探索,结合中西方两家的解梦理论,缩短文化差距,才能朝着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对"人学"的不断挖掘与发现才是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外首部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关系的文化理论专著,《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不仅科学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流变路线及相融吸纳的关系,而且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空白,给当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带来新的认识和体悟。近年来莫言、阎连科、曹文轩等名家在世界文坛的熠熠闪耀,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这也正是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中作为次要人物的众多长者多为研究者所忽略。这些长者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以方遯翁为主要代表的群体和以张吉民夫妇、陆先生夫妇为主要代表的群体,前一个群体坚持中国文化本体地位,诠释了以伦理性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后一个群体的成员或多或少接受了西方文化,从而偏离了中国文化。长者们不同的文化趋向与文化认同,表现了"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融汇与激烈撞击以及传统文化的"话语权"的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到《围城》的文化深度。  相似文献   

11.
《文件自迩集》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汉学家威妥玛针对在华外交官学习汉语书面语而编撰的著名国际汉语教材。美国加州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还保存着《文件自迩集》及其注释,研究该书的编撰目的、版本、体例、内容及其影响将有助于探明西方人对晚清"文件体"书面语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风景"第一次作为理论术语出现,本文第一次从文学角度考察了"风景"一词的衍生,从理论角度阐释了"风景"的特质与"形似"的价值,并通过比较古人与西方、现代学者对"风景"内涵的界定,说明了"风景"的古今通用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长歌》是由当代诗人田耘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城市史诗,诗集重新梳理和审视石家庄30万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咏怀中寄托史思,以增强读者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田耘在诗歌撰写中渗透着史家之笔,在历史叙述中又蕴含着诗家之心,使诗作达到了"诗具史笔""史蕴诗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的管理技术,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日本企业文化不仅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也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非虚构"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因独特的写作理念在西方国家掀起了热潮,但在中国,"非虚构"写作到了21世纪才真正得到重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不仅与以《人民文学》为代表的杂志的推动有直接关系,而且与文学自身变革、创作者自身困境、读者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本文尝试对"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原因进行多维探究。  相似文献   

17.
春节放假前一天,全家约定一起去书店淘书,书架上陈列的著名作家陈忠实《生命对我足够深情》这本书深深吸引了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连续一个多月时间,班后茶余饭后我尽情地陶醉在中国当代善于塑造中国情感的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民族史诗"《白鹿原》的作者、著名文化大家陈忠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迈向新的历史进程,中国主流媒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高涨,到《新闻联播》抢领导人镜头的"光屁小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主流媒体的新气象新变化都成为了人们最近热议的话题。毋庸置疑,一提到以《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无论境内还是境外的受众都会产生相当的权威感与厚重  相似文献   

19.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推出了中国古代圣贤的理性思考方法,这种方法让日常生活超越了物质的表象,摆脱了世俗性,获得了审美的意义。这种理性的方法,与西方古典美学看待世界的方法一致。与此同时,林语堂凸显了日常生活琐碎的"非日常性",用感性意义成就了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因而《生活的艺术》又拥有了西方现代美学看待世界的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研究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的传播,无论如何是绕不过中国外文局这座巍峨的高山的。如果说,《天下》杂志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民国政府和以吴经熊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合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那么中国外文局的历史则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上的一个代表。本文仅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外文局古代作品翻译出版史做一个简略的回顾。第一个阶段:1950—197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