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推动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对山西形意拳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阐述其发展历史,剖析形意拳的传承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文化社会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推动山西形意拳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从经济学、体育学等视角探讨明清晋商对山西形意拳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厘清了晋商为何选择形意拳;晋商及其商业发展的产物镖局、镖师对形意拳传人、传承氛围、技术与理论的创新、拳种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拳种风格与特点、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产生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孙德兴 《精武》2008,(11):15-15
山西车氏形意拳术,传自车毅斋先生。车毅斋(1833~1914年),名永宏,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氏,师承清末武林之魁、形意拳名家、河北深县李洛能(字飞羽),并兼得戴家秘传。车毅斋先生精研拳理,精炼拳技,形成了其形意拳的独特风格和气魄,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先生也因此成为形意拳的一代宗师,无人能敌,故人称“神拳”车毅斋。车先生也因此被清王朝授予武官四品官带,其拳技深奥、神妙莫测,拳势古朴文雅、  相似文献   

4.
形意拳是中国著名拳术之一,其动作朴实、劲力精巧、体用兼备、内容丰富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阐述了山西形意拳的起源与发展,对影响山西形意拳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地理环境、晋商、武术结社与山西形意拳的关系,从而为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的视角,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思维方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揭示中国传统武术顺应自然规律的习武之道、仿生和体悟自然现象的拳理基础,并重点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拳种为实例展开剖析,以此映射出传统武术所蕴涵的自然文化特,性,并希冀在纵深层面对丰富中国传统武术理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以形意拳为例,从形意拳对健康的定义,对健康的追求方式以及对健康的展演三个方面探讨传统武术健康观念,认为形意拳根植于传统文化,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五行拳、十二形拳为健身方法,对健康的定义注重平衡与协调的整体性,通过三节和顺、四梢惊起之能来展演健康的身体。  相似文献   

7.
山西形意拳是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合拳的总称。由于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合拳长期分散在山西以及全国各地,其单一继承是必然的,但就其在山西以及国内外的影响来说,首选是形意拳。  相似文献   

8.
形意拳     
形意拳讲究“像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播该系拳技。该拳借鉴禽戏增益拳术;采用“五行学说”论述拳术运动规律;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十二形拳”  相似文献   

9.
朱天册 《武当》2003,(3):19-19
孙氏形意拳传自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其拳具有势小、劲巧、理精、法严等特点。重内功修炼,讲技击实战。故每学一势均要晓拳理,明拳法,通医理,知用法。  相似文献   

10.
张兴洲  李同喜  赵峰 《武当》2008,(4):26-26
太极、八卦、形意同属内家拳派,其拳理形同源,贯于一脉,又各成体系。道家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理论而演化生发出八卦转九宫功法。而形意拳则以太极、八卦之理,演化形成以五行生克之五行劈、崩、钻、炮、横。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传统形意拳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透视出传统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是在“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制约下所形成的,并在长期而系统的功法、套路、对抗等训练和实战中,将其内化为习者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最终在日常生活方式上体现出“贵和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视角下探索和研究中华武术文化的营销模式;以山西形意拳为例的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如何将武术文化进行营销。文章在对形意拳发展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突出中华武术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适用于武术文化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使武术的原生态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好地呈现出来,重点从拳理、技术、具体练习等3个方面研究了武术传统中的自然生态。首先重点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为例,剖析了武术拳理是揭示自然现象的中国哲学思想在武术中的具体反映。其次,从4个方面研究了武术使人体回归自然协调的本能状态的具体途径:即:模仿动物、象形取意;注重成套动作练习;采用松沉、轻柔、徐缓的练习;进行以意想假借为特点的站桩练习。最后,简要说明了武术界提倡到大自然中行拳走势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观察和口述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太谷县中小学形意拳课程设置与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从教学师资、课程结构与内容、场地配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寥长对形意拳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的访谈结果,结果显示: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山西省中小学形意拳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体现出形意拳的山西特色和传统价值;通过形意拳的课堂教学,凝炼其中的育人道理和文化精髓,积极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形意拳传播效果;倡导形意拳的文化多元性等.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形意拳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价值、加大传播路径、弘扬区域武术文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形意拳历来以刚猛粗扩、实战性强著称,随着时代发展,形意大师布学宽提出的形意拳柔化教学思想被逐漸认同。本文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结合形意拳自身特点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形意拳柔性思想下的教学理念,为形意拳由竞技拳转变为健身拳、文化拳的柔性思想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酷好形意拳,潜修二十余春秋。之前我利用礼拜天拜访一河之隔的西安市郭派形意拳传人单吉刚先生。听其拳史拳理,观其拳法练法。不知不觉就过去四个多小时,令我受益匪浅。现以问答形式整理,愿形意拳同道有所借鉴,从而对习拳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形意拳中基本拳法之一崩拳进行运动学和转动力学两方面科学分析,探究其内在的特点与规律。从科学的视角——运动生物力学视角解释传统武术形意拳进步崩拳的整体力的发放过程,从而揭开武术神秘的面纱,为传统武术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科学理论依据,已达到更加便捷、快速传播中华传统武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台州南拳的历史缘起、拳理拳意进行分析,指出地方拳种的挖掘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提出弘扬和传播地方拳种的建议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车星辰 《武当》2008,(6):54-55
形意拳自清末“神拳”李能然(李洛能)在晋冀两地广传后,便分为山西、河北两大派系。山西派以车毅斋、宋世荣、宋世德为代表,河北派以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为代表。在山西派形意拳中,宋世荣、宋世德所创传的宋氏形意拳,以其内功精深、发劲独特、盘根冲空的独特魅力而雄秀拳界,享誉武林。  相似文献   

20.
闫民 《体育科学》2015,(2):90-95
某时代的哲学理念集中反映这一时代文化精神,一定时代的文化精神又是对哲学的最好诠释。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与八卦掌、形意拳被称为传统武术的代表,无论是创拳思想、拳理、拳法以及传承机制,都印证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子,坚守"身心二元合一"、注重"内外兼修"身体观,动作方法的运用体现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明显区别于西方哲学"身心背离"的二元身体观。太极拳凭借身体的"体悟"和"习悟",达到身心一统、内外兼修的目的。基于传统身体观视野认为,太极拳运动立足于客观的身体、通过客观身体沟通自然、社会和自身、注重客观身与主观身的高度合一、从身体实践中感悟人生、关爱生命价值的身体行为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合一观相吻合,与儒家倡导的修身、道家养生的思想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