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面向未来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将来情节想象指的是在心理上预先体验将来可能发生的个人事件的能力。尽管最近很多研究集中在将来情节想象的神经机制的探讨上,但其在决策等领域所具有的重要应用价值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随机化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和后测设计探讨了将来情节想象对于将来情绪性事件发生主观可能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将来情节想象能够提高将来事件发生的主观可能性。并且,本研究还首次发现了将来情节想象对将来情绪性事件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即将来情节想象对消极事件主观可能性的提升效应要比其对积极事件主观可能性的提升效应要大。本研究分别从可用性启发、解释水平理论和情绪的作用等角度分别探讨了该现象背后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叙述的基本定义,就是包含有情节的符号文本。情节问题,是叙述学的核心问题,一旦考虑文化中所有的叙述,情节的构成就变得非常复杂。首先,事件、情节、故事这三个通常混用的极常用术语,应当严格区分:事件是自然状态的变化,尚未被叙述,因此缺乏因果联系。情节虽然来自事件,但事件本身的可叙述性非常不同,只有情节才赋予叙述文本中的事件必要的因果关系。而故事则是具有明确起承转合要求的"结构化的"、从而也是"伦理化的"叙述。要理解情节的复杂性,往往应当从否定的方向出发。"反情节",是叙述出来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生过"的情节,似乎应当从叙述中删去这些"反情节",实际上它们是情节中重要的部分。而所有的叙述文本,都以巨大数量的"未叙述"事件为背景,这是理解任何叙述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未叙述"中可以看到,任何叙述文本,都靠整套复杂的社会文化价值作为选择情节的准则,才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情节式未来思考(episodic future thinking/thought,EFT)是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提前经历某事件的能力。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共同的认知过程和脑区。EFT的认知机制主要关注如何构建EFT,如何把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相联系,以及EFT的现象学特征认知差异。EFT的神经机制主要探讨想象未来是否具有专属脑区,想象未来和回忆过去的脑区差异,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是否共享大脑系统。从记忆、海马回对EFT的作用以及EFT与时间折扣的关系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插叙是记叙文中一种常见的记叙顺序,作者在记叙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内容更丰富充实,结构更严密紧凑,情节更曲折有致。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用XML知识文档描述知识点和个人学习计划,证明了XML知识文档的性质。提出了学习情节生成自动机,它能结合每个学习者的自主选择,能生成不同的学习情节,实现学习的个别化。指出了学习情节生成自动机是依赖学习者个性的自动机;最后列举了研制的外科神经手术模拟导航系统中的XML知识文档的Schema和一个简单的文档实例,并展示了部分学习场景和学习情节。  相似文献   

6.
情节记忆包括主观时间感、自主意识以及自我三个中心成分。从 1 972年提出到现在 ,已成为记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该文从对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划分的质疑切入 ,论述了支持这一划分的证据 ,此外还对相关的情节记忆神经科学研究以及情节记忆的编码与提取的神经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述评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用他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的形象,创造出一个凄丽迷幻的幻境世界,并且由于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深刻的寓意而成为一个象征的世界.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物形象的象征,一是事件情节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情节是记叙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来源于事件,但绝不等同于事件。情节的安排凝聚着作者的精妙构思,有着独特的情感脉络与个性风采,是事件经过提炼的结果。要使记叙文的情节抓住读者的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连所谓"连",就是指在安排情节时,以一条或多条线索贯穿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情节片段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能作为线索的,可以是人、物、景、情,可以是时间、空间,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  相似文献   

9.
李淑华 《教学随笔》2014,(10):20218+218
小说的情节由围绕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相互关系而展开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组成,它是小说塑造人物、揭示主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论是强化情节的小说还是淡化情节的小说都离不开情节。本文对《荷花淀》情节构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美学概括。本文从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与悲剧人物的关系、情节结构原则和表现技巧等方面,对其作了系统论述;对于悲剧取材大家族的苦难,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突转、发现与悬念等问题,作了新的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1.
人脑中存在因社会交往需要而为进化所选择形成的“社会脑”假说已为大量脑功能成像及脑损伤研究所证实。社会脑假说认为,人类大脑承担着适应环境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中负责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与进化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对社会脑组成部分的认识逐渐深入,从最初的杏仁核、眶额叶和颞叶皮质,到后上颞沟和与之毗邻的颞顶联结、内侧前额叶皮质和与之毗连的旁扣带回皮质,再到整个镜像区域。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社会脑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Episodic prospection is the mental simulation of a personal future event in rich contextual detail. This study examined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episodic prospection in 5- to 11-year-olds and adults (= 157), as well as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developmental improvements. Participants’ narratives of past, future, and make-believe events were coded for episodic content, and self-concept coherence (i.e., how coherently an individual sees himself or herself) and narrative ability were tested as predictors of episodic prospection. Although all ages provided less episodic content for future event narratives, age-related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across childhood, suggesting future event generation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for children. Self-concept coherence and narrative ability each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the episodic content of 5- and 7-year-olds’ future event narratives.  相似文献   

13.
Obtaining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concepts is considered challenging due to learners' misconceptions about natural phenomena. Misconceptions may coexist with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brain. Therefore, misconceptions must be cognitively inhibited in order to select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re is, however, lack of substantial neuroscientif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is hypothesis. In this study, we sought for this evidence by investigating medical students who solved a cardiovascular conceptual problem in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ner. Brain activa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understanders who had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misunderstanders who held a misconception. No significant activation was found in brain areas related to cognitive inhibition in understanders compared with misunderstanders. Therefore, we could not confirm the idea that cognitive inhibition is involved in overcoming a misconception. Instead, we found that the putamen was significantly activated in misunderstanders compared with understanders, suggesting a role for episodic memory in learners holding a misconception.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心理模拟包含了反事实思维,也包括了前事实思维。心理模拟是对一些事件或系列事件的功能或过程的想象表征,具有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两方面的功能。在REM模型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基础上,IGOA模型将心理模拟划分成八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从三种维度进行了分析。心理模拟受到动机、人格、情绪状态、时间、环境、结果等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模拟的性质、类型、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相关的领域。以往心理模拟的研究偏重于反事实思维,今后应在其他类型的心理模拟上深入探究,并重视外界文化、语言因素及个体自身因素对心理模拟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考察心理模拟的形成与变化。  相似文献   

15.
长时记忆结构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记忆结构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提出众多研究模型。最重要有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模型。研究者们强调事物按照一定的结构在人脑中贮存,而不是独立地存在。对有关长时记忆的重要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梳理、分析了不同模型的相通及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刘艳 《科教导刊》2020,(1):50-51
基于碎片化学习理论,建立护理专职教师片段式临床实践方式,专职教师灵活利用寒暑假和教学课余时间片段式、间断性的临床实践,有针对性地学习临床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更新个人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与岗位的对接,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解决了教学任务重与脱产临床实践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提取成功和提取努力是情节记忆提取过程中所包含的两个重要加工成分。以往研究表明,在提取过程中所一致激活的脑区包括内例颞叶、前额皮层和后顶皮层,其中内侧颞叶与后顶皮层主要负责成功提取,而前额皮层与提取努力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些。但不同脑区的不同部位可能对提取加工有着不同的贡献,未来研究将进一步细化它们的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交通规划”场景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侧重于工程实践应用,常规教学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场景式案例教学以传统案例教学为基础,将知识体系有机地与现实场景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交通规划场景式案例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当的典型工程案例,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知识点重要度与关联性等进行再加工组织,按照实际交通规划的步骤:"交通调查—交通需求预测—交通规划应用"这一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达到实现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技能培养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大脑重塑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盲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脑成像研究尤其加深了人们对重塑现象的认识。但目前在一些核心问题上,诸如盲人视皮层重塑的神经通路和机制是什么、年龄因素如何在重塑过程中起作用等等,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着很大争议。未来对重塑之后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如何发生变化等问题仍需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口吃的几种理论模型,包括言语错误侦察模型和内隐修复假设、要求和能力模型、口吃的神经心理语言学功能理论、言语运动控制失调假设和口吃的时间压力假设,并综述了口吃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是脑功能成像研究、口吃的基因研究和对儿童口吃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