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中疑难字句的学问,训诂有助于正确理解古典文献。《论语》、《尚书》、《左传》、《礼记》、《文心雕龙》等古籍中的一些字句长期存在误释情况,而“笨鸟先飞”、“九死一生”等源于古籍的成语也未得到正确解释,有必要进行训诂学实证研究,以使14个疑难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古代小说戏曲中因俗写缘故造成大量疑难字词。今对《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中的一些疑难字词进行释读,具体考释了"掤"、■、"太河"、"壘月"等疑难字词六则。  相似文献   

3.
训诂研究是整个《周易》研究中的基础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在比较通行本《周易》和汉墓帛书《周易》文字异同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分析,对《周易》训诂中的一些疑难词句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从语言学角度对《周易》训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今后的《周易》训诂研究应当在运用新方法、发掘新材料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孔子有隐逸情怀,致使《论语》中一些字句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从《论语》中"隐"字的含义及孔子对"隐者"操守的规定和体行以及其他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论证《论语》中的"隐"隐者"别有含义,孔子,这位志行坚定的圣人,并没有普通意义上的隐逸情怀。此外,今人对《论语》中一些语句的释义也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5.
笔者运用古代汉语之文字、音韵、训诂之法考释了《论语》“无通无莫”和《诗经·卫风·氓》“咥其笑矣”的确切精义,对前人的训诂成说做了补正。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生渴望参与国家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但在《论语》中却记载着不少孔子流露出归隐情绪的话语。在仔细研读《论语》的基础上,分析了《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隐"与"见"的思想以及"隐"的原因,探讨了孔子的隐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揭示了孔子"隐"与"见"两种矛盾思想的统一以及孔子隐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语》作为四书之一,不仅其思想千百年来被人们所重视,其中的许多字词至今仍然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然而,笔者在阅读《论语》及相关书籍时,发现许多字词在《论语》中的原义与今人所理解的意义有些出入。现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8.
郑玄《论语注》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汉代及后世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系统地注解《论语》,郑玄在注释中使用了约20个训诂术语,这些术语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术语系。全面分析这些训诂术语及其内涵对于正确解读《论语》原文及郑注都有重要的作用,并能为专书训诂术语体系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先秦儒家的经典著作,内容包罗万象,真实反映了上古汉语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本文以《论语》单音节同义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描写,结合相关训诂材料来考察其存在及使用状况,旨在为先秦汉语专书研究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文献语言材料和经过分析、阐述、论证的关于先秦汉语同义词的一些理论与规律。  相似文献   

10.
历代注家对《论语·宪问》第三十四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句中"直"的解释,主要观点有正直、大公无私和坦诚、直爽两类。通过对"直"字本义,以及《论语》中的内证考察,"直"应当解释为诚,是在正直、公平基础之上的坦率直爽、不隐匿,强调的是道德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义不相属是王念孙《读书杂志》的训诂、校勘理据,为其首创。义不相属说与今之搭配理论近似。王念孙运用义不相属理论,为古籍疑难字词的训释和校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百密难免一疏,间或有失误。  相似文献   

12.
训诂,简言之是用当代的语言去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来解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训诂的主要内容有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表达方式、补充说明和正文相关的内容等,训诂的主要术语有曰、为、貌、犹等,通过对《诗经·卫风·硕人》注疏中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的分析,可以使读者对训诂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孔子隐逸情怀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孔子有隐选情怀,致使《论语》中一些字句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从《论语》中“隐”字的含义及孔子对“隐者”操守的规定和体行以及其他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论证《论语》中的“隐”“隐者”别有含义,孔子,这位志行坚定的圣人,并没有普通意义上的隐逸情怀。此外,今人对《论语》中一些语句的释义也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戎山,孔子喟然叹曰:"三子各言尔志,予将览焉."这些文字均可题为《论志》.因此,《论语·先进》篇这段文字的标题还是以传统做法为好.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董卓传》中的"搜牢"一词,向来为训诂难点,历代学者对此多有论说。本文从相关史实的角度进行考察,指出其正确的意思应该是"搜索粮饷",不必曲为他说。  相似文献   

16.
本篇文章依据中华书局影印阮勘本《十三经注疏》版《论语注疏》,主要对《论语注疏》中注和疏的训诂术语进行研究,对注和疏所用训诂术语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注和疏所用训诂术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里仁》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5,(4):53-58
公理化方法源于数学领域,旨在建构学科的演绎系统。公理化方法运用于诠释传统经典《论语》《老子》是一种新的尝试,而考察《论语》《老子》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准确含义,是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两书的前提。《论语》中的"道"属于伦理学范畴,指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谐生存的价值取向;《老子》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指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运行的规律。《论语》《老子》二书中的公理,在万物本源、政治理念、修身养性、学习求知等方面都存在着异同,体现了儒道两家思想体系的区分。这种区分与春秋后期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桂强 《江西教育》2012,(Z2):66-67
《论语》首先是文言文,"言"是不可偏废的,文意和字词句的梳理是重点。但《论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是要细细感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文""言"并重,避免枯燥的说理和繁琐的字词解释。不久前,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肖培东先生的一堂《诲人不倦》,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20.
训诂,古今学者对它有多种解释。我最欣赏的是黄典诚在《训话学概论》中说的:“按通俗的说法,我看就管它叫古代汉语解释法。” 这种“古代汉语解释法”,是我国传统学术中一个很重要的学科,于研读古籍和探讨语言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学科,在先秦时期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中就涉及到了训诂的不少问题。 本文拟就《论语》和《孟子》中训诂的方法问题,分类举例略加说明,诚盼方家指正。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