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孝文化是对子女做出的要求,西方文化并没有对子女规定相应的要求.中国社会提倡敬老爱老;西方是老人独立于子女.悌文化讲的是人与人相处注重的礼仪,注重悌根源还是为了做好“孝”,做好人,西方文化礼仪目的更在于做事.前者根源于孝文化,后者根源于西方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2.
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意识形态引领有利于确保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有利于把握国际话语权,破解西方话语霸权与“他塑”难题。破解西方意识形态陷阱要讲清楚西方“民主”“人权”的虚伪性,讲清楚盲目推行“私有化”的危害性。擦亮传播中国故事的鲜明标识,既要讲好百年党史中传承初心使命的故事,也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更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学理支撑。意识形态引领的具体举措是:加强政治引导,掌好意识形态引领“航向标”;健全体制机制,筑牢意识形态引领“防火墙”;牢牢守护阵地,打好凝聚思想共识“组合拳”。  相似文献   

3.
谈“灵感”     
运动员比赛讲竞技状态.最佳状态时,情绪勃发、动作自如,有时会出现超越平时水平的精彩创造;反之则心躁气浮、失误迭出,甚至会输得稀里胡涂.演员表演,讲自我感觉.感觉良好时,表演得维妙维肖、楚楚动人;反之则缺乏生气、没有神韵.写作也有一个精神状态、临场发挥问题.西方称之为“灵感”,我国古人名之曰“兴会”或“顿悟”.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文化。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中国文化是重人而轻神。这就势必在教育上重视人性,发扬人性,轻视神性。这与西方文化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教会控制,灌输宗教意识,大异其趣。这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性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从价值系统上进行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偏重“义”与“德”,看轻利”与“力”,是突出刚健自强之类个人修养的思维模式。中国人最讲礼”,“礼”就成为最具中华文化的原初性和普遍意义。以人为本,讲求理性,必…  相似文献   

5.
知行关系如何,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问题.就其历史发展而言,概括地讲,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知易行难”说,二是“知行相须”说,三是“知难行易”说.第一、三两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难易问题,第二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先后轻重问题。陆九渊“知之在先……行之在后”说,王守仁“知行合一”说,都可以归于这个问题中.除了孙中山“知难行易”说晚出于孙奇逢,姑不论及外,而其他两种说法,孙氏都有论述,而且讲得颇为详细,他既讲“知易行难”又道“知行相须”.他所理解  相似文献   

6.
谈起美学,我们很容易想到西方美学。以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美学,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以西方的美学体系为标准看中国的美学,因为中国美学从未讲过“美的本质”“审美”“体验”“感知”之类的语言,没有一本以“美学”冠名的美学著作,就认为中国没有美学。另一方面中国美学观点因为都散在哲学、画论、文论之中,缺少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没有专门从事美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所以就不波有些人看好。再加上有的教师偏重艺术的感性,对有哲学色彩的美学不感兴趣,这些都大大妨碍了教师们对中国美学的正确认识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综观中国传统形式美学,提出其突出的三个特征:主观性,整体性,含蓄性。并且结合若干美学大家的理论主张,综合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同时指出中国传统美学里严格地讲并不存在与西方“形式”同义的概念,只有中国传统美学里的“道”才是能与西方美学的“形式”相提并论的同一层次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重民、爱民、利民,这与西方民主在政治理念上所坚持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是有明显区别的.文章从概念的界定入手,对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的主体内涵、享有民权和实现方式作多角度比较,阐释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寻求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的暗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9.
"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1.“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审视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模式”的关注,并不只是近几年的事。西方有许多人一直在关注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苏东剧变之后,不少西方国家就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了“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认为,中国难逃苏东剧变的命运,中国将很快因四分五裂而垮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将这种论调推向极至。他们认为,中国将是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中国最终会因经济问题而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比的方法,讨论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与西方古典修辞学传统的民族性特点.中国修辞学的实践重“文辞”、轻“语辞”;而西方古典修辞学起源于演讲论辩,与“语辞”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产生“官学”、“官制”的封建专制的社会条件,即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缺失,对中国修辞学重“文辞”、轻“语辞”的倾向有明显的影响,导致了中西方修辞学传统之异.认清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修辞学的未来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西崽”形象形成一个系列,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西崽”的文化性格以洋气、土气、霸气和奴气为主要特征。其产生既受中国农商传统的制约,又有主奴根性的影响,还与西方个性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畸型儿。“西崽”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文化反叛的先锋性上。  相似文献   

12.
王太庆先生1981年到南开大学哲学系讲西方哲学史,谈到外国哲学著作的汉译本看不懂时说:“看不懂,就是译错了.”先生说得平平淡淡,但我记得格外清楚.原因有两个.第一,我当时正在南开读大三,读不懂译本,总是怪自己水平低,既不敢怀疑作者,也不敢怀疑译者.第二,先生举了几个西方哲学史界“谬种流传”的翻译例子,“始作俑者”居然都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13.
自近代教育以来,在教学及其研究中始终存在着“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中国)、“教学是科学”与“教学是艺术”(西方)两种看似矛盾的“定论”.教学有法,是科学思维方式的结论,人们在疑惑中普遍接受.教无定法,是艺术思维方式的判断,人们在认可中携带着疑惑.对待这样同时并存、同被接受、同带疑惑的“矛盾”事物,中国的处理方式通常是“搁置”,西方的处理方式通常是“超越”.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春夏之交,在首都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中,提出的一个突出口号就是“要人权”。在一些人看来只有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讲人权,有人权,而社会主义中国不讲人权,没有人权,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人权”即人身自由和其它民主权利。它是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提出的进步口号。它的理论根据是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棱等人提出的“天赋人权论”。他们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都是自由平等的,人生来都有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15.
一、中西文化差异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种特定的文化相对应。某种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语言文化的制约。就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而言,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反而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国人的性格是和平文弱的,这正像中国文化“中庸和平”一样,因而表现为平和,安静和沉稳,相对而言西方人的性格是尚武刚劲的,这正像西方文化“激进昂扬”一样,因而表现为激进,暴烈。前者偏向于内倾而易于统一,在同一轴心下运转而表现为连续,这完全符合中华文化特质的描…  相似文献   

16.
对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人文关怀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种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人性”的观念,一种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在西方,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自由的思想理念。而在中国,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引自《辞海》)。  相似文献   

17.
一、新课导入 师:翻开语文课本前,先听老师讲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西方的外国人称赞一位中国女子“漂亮”,那位中国女子害羞地说:“哪里啊。”外国人以为对方是要他说出具体漂亮在“哪里”,就说:“在你弯弯的眉上,在你两层眼皮上,在端庄的鼻子上,在嫩嫩的嘴巴上……”在场的中国同胞一个个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万国公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著作.该书引入西方国际法理论的同时,也介绍了近代西方国家理论,如国家的定义、三权分立等.此外,“sovereignty”、“state”、“citizen”等一批近代西方政治学术语的译介及流变,对于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一生都力致于“中西文化溶合”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三十年代,他的一位朋友讲他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认为这个评价是一语中的。并还为自己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如果说,林语堂在做这副对联时,“两脚”所使用的力量大致上是均衡的,那么,1936年出国以后,他已不再平均使用力量,明显地加重了其中一只“脚”的份量,把重心偏于向西方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