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穆旦现象”是指穆旦其人其诗中的不寻常现象。本文认为频繁出现“上席”一词,也是穆旦诗歌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穆旦的不寻常之一。认为“上帝”在穆旦诗歌中代表了一种超越精神,它对穆旦诗歌的意义在于:首先,“上帝”是穆旦的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其次,“上帝”是穆旦的一根支撑精神的手杖;第三,“上帝”是穆旦的一件深化诗歌内容的洋服。穆旦诗歌中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频繁出现“上帝”一词 ,是穆旦诗歌的一个突出特征。在穆旦诗歌中 ,上帝是无所不在的 ,安排一切并拯救一切的造物主、救世主形象。另一方面 ,上帝还是无情的讥笑者、残酷的游戏者 ,是痛苦的催化者、骚扰的制造者 ,是无忧的旁观者、冷漠的超脱者。作者对上帝的态度始终是摇摆在信仰与怀疑两级之间的。这些可以从他经历的社会生活中 ,从他坎坷的有着丰富痛苦的人生遭遇和人生体验中找到根源。穆旦诗歌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40年代,艺术家以不同方式探寻着战乱与动荡社会里的精神避难所,穆旦也遭遇到信仰重构的痛苦.穆旦真实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平庸卑琐却无力改变,试图通过虚拟一个"上帝"的来突围,但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穆旦的信仰重构不可能脱离中国的现实土壤.诗人最终以民族必胜的信心扬起了信仰重构之旗.  相似文献   

7.
穆旦是一位有着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现代派诗人。穆旦的诗作大多都很贴近现实、关注当下。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诗人穆旦看到中华民族在一方荒凉与凄清的现实里痛苦地挣扎求生,他为这个民族的生存现状深感悲哀与焦虑,为民族的未来走向深感忧郁与迷惘,因此,在穆旦的诗作里常常透出浓厚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穆旦的诗歌中,与尘土、灰尘相联系的意象是很多的。这一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渊源的意象在穆旦的笔下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凝聚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尘土"等相关意象的分析,展示穆旦诗歌中现世的关怀和永恒的思考达于完美结合的诗艺构想。  相似文献   

9.
读穆旦的诗,人们往往读到的是陌生化的语言,独特的意象,感受到的是诗人隐藏于诗句中的沉雄的力量,近于荒诞而又饱含理智的情感内蕴。然而,当我们以以往的阅读经验来读他的《冬》时,却发掘出一个别样的穆旦,看到一种仿佛洗尽铅华、不再拥有金属质般外表的诗体,这是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穆旦与他的诗。但是诗中饱含的沉重的历史反思、民族审视却是一以贯之,依然跳动着诗人智慧的良心。其表现的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别样思考是我们在同时代诗人的诗中所难以发现的,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诗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上帝的礼物     
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上帝为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但上帝又不愿意让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因为他担心得到得太容易了,就不懂得去珍惜.于是上帝把天使们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的地方,让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美形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以象寓意"是一种最基本的诗歌表现形式,不同的意象自有着不同的含义.意象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诗歌形态的改变或是诗人情思意趣的转换,它同时也体现着诗人不同的诗学立场.对翟永明前期的"蝙蝠"和后期的"壁虎"两个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从中窥见诗人蕴含在意象转换中的深意及其对女性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凤婷 《文教资料》2010,(18):65-67
本文通过对穆旦40年代前半期作品中"梦想"母题的梳理,考察诗人在特殊年代的复杂精神路向。穆旦诗歌中对"梦想"的追求,历经了"异方的梦"、"人民"、"上帝"三个阶段,结合诗人生平史料和诗歌文本的细读,得出这三种梦想分别暗示了穆旦对待现实的三种不同情感态度,即对现实抱有幻想、对现实有所承担和直面苦难的现实。这三种态度之间也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它们暗含了诗人梦想本身不断遭到现实怀疑、舍弃,自我不断分裂,并被新的梦想代替,直到诗人敢于直面现实人生的过程。通过"梦想"的不断消解,体现穆旦对现实重建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8,(94):192-193
穆旦是"九叶"代表诗人,也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之一。受西方惠尔特等人的影响,穆旦的诗歌风格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现代性。《春》创作于1942年,是穆旦的代表诗歌,因其文质兼美,现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该诗突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中和与平衡,诗人用极富张力的手法交织情感与理性,用多种意象的碰撞形成诗歌的强烈冲击,进而传达一种炽烈饱满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4.
陈伯良的《穆旦传》是第一部有关诗人穆旦的传记.这部姗姗来迟的《穆旦传》是一部叙事平实、史料结实、价值沉实的传记,其中的"视觉史料"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使得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获得了"九叶诗派"的称呼.但通过还原历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并没有存在过这样一个诗歌团体.它是一个想像与建构的产物,它是诗人、研究者、文学史家的合力的结果.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对这些诗人进一步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特殊的文学样式,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及其形式中天然融合的产物。笔者认为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王佐良,1989:54)。诗人译诗风格和创作风格关系紧密,通过诗人译诗风格的研究,可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在诗歌领域与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最遥远的探险者,最杰出的实验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穆旦诗评语,1994)。作为诗人,穆旦综合了五四以来新诗的成就,被誉为"新诗现代化的旗手",为新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作为翻译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季节"是穆旦诗歌的基本意象,贯串了诗人的整个创作过程,融入了诗人关于人、自然与生命的精神体验。在诗人的创作中,"春""夏""秋""冬"既是自然季节的更替,也是人的生命流程的转化。在对自然意象的选择中,诗人表达了个体内面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反抗,以及由生命体验产生的自发自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8.
王化菊 《文教资料》2012,(22):24-26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克拉眼中蒲公英的形象,杰拉尔丁的猫如何在"基督的注目下"遭遇不幸以及老狗鲍勃如何在自诩上帝代言人的切丘手中一命呜呼等细节深入阐释主人公的自我认同如何一步步在上帝意象间接影响下从积极肯定转向否定破灭。最后,文章通过分析在自我构建方面相对成功的麦克蒂尔夫人的宗教观念和相应做法为美国黑人的文化归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意象在诗歌分析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从客观存在上讲物象有限,意象无穷。但是,在传统诗歌里,因为人们经常用"月"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它的意象就被比较的固定下来。在古诗中,"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笔者针对古诗中"月"的意象做了比较细微的分析和理解,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新的抒情"是诗人穆旦在上世纪40年代为超越以往诗歌抒情和想象方式,而提出的一种诗学主张.本文从考察穆旦"新的抒情"得以出现的错杂语境入手,通过分析这一主张的意向及其在1940年代文本实践中的具体情形,探讨它所包蕴的现实性和"中国性",指出在新诗中并不存在先验的本质化的"中国性",只有不断丰富、拓展因而变化的"中国性";穆旦的探索表明,新诗的"中国性"并非与"西方"、"现代"相对,进而言之,所谓中国新诗的"主体性",其来源也不仅仅限于单一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是充满了诸多驳杂的异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