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李岗 《甘肃教育》2008,(3):46-46
一、生物源于自然。贴近生活找教学资源,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春夏之交,近水边的草丛中.常可看到进入生殖期的雄蛙趴在雌蛙的身体上.并用前肢紧紧地抱住雌蛙,这种现象叫抱对。雄蛙前肢的拇指基部.有棕黑色的隆肿突起,称为婚瘤,为抱对之用。青蛙的卵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时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通过实际观察这些现象,学生们兴奋异常.自然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
青蛙抱对     
青蛙抱对河北魏县教研室(656800)连保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下)P62上有:“春季,雌雄蛙经抱对后,雌蛙将印排在水中……因此青蛙是进行体外受精的。”青蛙是体外受精的动物,为什么还要抱对呢?有些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所谓“抱对”,就是雄蛙趴在雌蛙身体...  相似文献   

3.
春季是青蛙的生殖季节。每到四月的夜晚,郊外的田野里一片蛙鸣。(虫臣)蛙、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各以自己特有的音调和旋律,参加这部混声合唱。但参加合唱的,却都是雄蛙。它们这样起劲地高唱是在召唤自己的异性同类,而这正是抱对的前奏。雌蛙循声会向正在高声鸣叫的雄蛙跳过去,到了雄蛙的面前,相视片刻后,雄蛙就会跳  相似文献   

4.
奥妙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物 ,而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就是雌雄性别。大多数生物特别是高等动物雌雄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种差异表现在许多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生理结构上。在植物界 ,雌雄性别的差异不像动物那样明显 ,雌株和雄株的差异多表现在花的结构上。有些低等生物雌雄性仅表现在生理差异上 ,而在外形上却完全相同。下面 ,我们就来看其中最奇妙的几例 :海生蠕虫后 的雌虫大 ,口吻长 ,雄虫很小。这种虫的性别决定很偶然 ,成熟的后 在海里产卵 ,卵发育出的幼虫不具性别。等幼虫落到海底将发育成雌虫 ,落到雌虫…  相似文献   

5.
<正> 在观察家鸽的生活习性过程中,常可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家鸽营一雄一雌生活,当其发育至性器官成熟,就必须对它们进行人工配对或让其自然配对,这是养鸽爱好者和生物工作者共知的。然而当其1棚鸽群在达到一定群势而雌雄个体比例暂时失调时,则可能产生一些令人难以琢磨的奇特现象。 这就是有趣的双雌家鸽在暂时失配的情况下产生“同性恋”现象,也就是双雌个体暂时的配对形式。因双雌个体会组成临时性小家庭,营“夫妻”生活。这与雌雄个体鸽共营生活相雷同,同样产生亲喙、交配、筑巢、产  相似文献   

6.
雌雄性别是生物界最普遍、最易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大多数生物,特别是高等动物,雌雄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在植物里的雌雄性别,不像动物那样明显,雌株和雄株的差异多表现在花器上,很少在花以外的性状上表现出来.有些低等生物仅表现在生理差异上,而在外形上却完全相同.在自然条件下,各种两性生物中,  相似文献   

7.
饲养螳螂一、观察目的:有人认为螳螂交配时,雌螳螂要吃掉雄螳螂的头部,才能完成交配。本实验是为了验证这一现象的真实性而设计的。二、观察内容:1.螳螂吃什么、怎样吃、一天能吃多少,2.交配情况怎样,3.雄螳螂的头会不会被雌螳螂吃掉,4.产出来的卵是怎样的。三、观察时间:8月下旬~10月下旬(霜降之前)。  相似文献   

8.
试论蛙类生活习性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捕食、冬眠、繁殖等方面探讨蛙类生活习性的多样性.蛙类幼体(蝌蚪)的食性有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3种类型,成体主要以活动的动物为主食.各种蛙冬眠期的长短和起止时间不相同,同一种蛙,开始冬眠和苏醒的迟早,也因地区而异.1只性成熟的雌蛙一年可产卵2次或2次以上;各种蛙类每1雌体的1次产卵数量悬殊很大;大多数蛙类的产卵期为每年的4~8月间,但一年四季都有蛙类产卵;蛙类的产卵场所可分为水内产卵和水外产卵2大类;蛙类产卵的全过程包括呜叫求偶、抱对、产卵动作等.  相似文献   

9.
自然第二册《青蛙和蟾蜍》是一篇培养儿童系统观察生物发育过程的极好教材。这课以观察蛙类的外形和发育史为重点。课文最后一段里提到要求同学们继续观察青蛙和蟾蜍的变化。蟾蜍和青蛙一样,一生中虽然也要经过卵、蝌蚪和成蛙三个阶段,可是,它  相似文献   

10.
何淑玲 《甘肃教育》2007,(9S):60-60
1.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 大自然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各种生物的奥妙,激发学生兴趣。比如,笔者在给初一学生上第一次生物课时就将学生带到野外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生物,并将其归类。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和自然现象的科学,又是一门应用于人类和自然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把自然生活现象引入生物课堂,用生物学知识解读自然生活现象,让生物课走近学生生活,不但能够密切生物学与人类生活、自然现象的关系,而且能从学生比较熟知的现象和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生活、实践生活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知识、自然现象中感受学习生物科学,感知生物科学现象就在身边,感知生物科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1问题李晓东[内蒙古乌兰浩特一中(137400)]人教版高中教材《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65有这样的描述:"精子入卵后的另一个变化,是尾部脱离,并且原有的核膜破裂;随后,精子形成一个新的核膜,最后形成一个比原来精子核还大的核,叫作雄原核。与此同时,精子入卵后被激活的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排出第二极体后,形成雌原核,雌原核一般略小于雄原核。"为什么雄原核比精子核大?雌  相似文献   

13.
雌蛙高声鸣叫,雄蛙闻声赶到;彼此情意缠绵,双方紧紧拥抱;精卵产于水中,受精作用需要。卵裂囊胚原肠,组织器官建造。幼体蝌蚪像鱼,水中发育需要。渴望父母垂爱,不知它们容貌。多次寻问同伴,它们哪里知道。尾退长出四肢,变态发育奇妙;出水登上陆地,害虫天敌报到!两栖类动物生殖和个体发育过程@王守德$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152300  相似文献   

14.
1.口诀、顺口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讲“十字花科”的特征时,我编了口诀,“十字花冠有四瓣,两两相对整齐排。六雄一雌中间站,雄分四长和两短。角果两旁有侧线,种子附着隔膜边。”学生通过口诀的记忆情绪激昂,学习气氛活跃。在这个基础上,我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梅 《宁夏教育》2002,(3):45-45
求异思维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 ,有利于创新。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指导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求异思维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适时地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设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 ,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如讲到蛙捕食这一问题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质疑 ,提出 :“蛙吞食小土块吗?”、“蛙吃不吃死蝗虫?”等问题 ,既引发了他们极强的求异思…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黑斑蛙繁殖期血液中性激素与性腺发育、排精、排卵的关系 ,结果表明黑斑蛙每年清明前后产卵 ,产卵季节雄蛙血液中睾酮和雌蛙血液中雌二醇含量匀较高 ,四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 ,繁殖季节过后 ,性激素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7.
正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和自然现象的科学,又是一门应用于人类和自然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把自然生活现象引入生物课堂,用生物学知识解读自然生活现象,让生物课走近学生生活,不但能够密切生物学与人类生活、自然现象的关系,而且能从学生比较熟知的现象和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生活、实践生活的机  相似文献   

18.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认识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教学成功的保证,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科的实验非常重要且多,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课上做演示实验,给学生展示真实的生物现象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观察现象和探索问题时,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浓厚的学习兴趣中产生深入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入学后的第一节生物课中增加一系列趣味性实验:(1)显微镜使用;(2)测体温;(3)验血型,即先针取自己的手指血液,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加试剂,观察现象,确定血型.这样使学生觉得新奇,会被无比奥妙的生物现象所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甚佳,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所谓染色体互换、交叉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粗线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中父方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与母方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相互交换部分,并在双线期时出现交叉的现象。据此,我对高中(生物)106页上概括的减数分裂过程图解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1不是所有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互换、交叉现象。例如,大量的实验证明:雄果蝇的精原细胞、雌蚕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基因的重组现象,也就是说,很可能没有染色体的互换。当然是不是没有交叉现象,由于两者的减数分裂过程不易观察,故现在还不清楚。2对在减数分裂…  相似文献   

20.
育种学上把凡具配子(雌、雄生殖细胞即卵和精子)染色体数目的植物都称为单倍体,而遗传学上则认为植物细胞有几组染色体就称几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其花粉培育而成的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