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公共治理和世界各国的治道实践充分证明,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类型与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随着当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国家向公民社会、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探讨社会转型与治道变革的内在关系,对转型时期的公共治理及其模式进行重新定位与选择,确立发展、效率、公平、法治、分权的治道变革价值取向,建立以利益协调为基础的治道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中国“公民科”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由封建帝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中,伴随公民道德观念的滥觞,公民资格意识的倡导,公民教育制度的实施,"公民"概念这一舶来品最终落户中国。公民科取代修身科跻身国家教育课程体系,既是民主政治思潮在教育层面的反映,也是共和政体下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回应,更是近代仁人尝试对国家层面进行"公民"意识启蒙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民主政治是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确立的政治统治模式.民主的价值需求很容易在后发国家中形成构建主义视角下的民主的"鸟托邦".然而后发国家中公民文化的缺乏、市民社会的孱弱、宪政法治欠缺,使得民主更多地成为一种虚假的借口,即使得以确立也很难巩固.在后发国家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公民精神,促进内生秩序与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转型表现为三个方面:政治上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过渡;经济上由供给型向需求型、由封闭和半封闭向开放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经济的转变;文化上从依附到独立、从整体向自我意识、从以现实社会环境为主向网络为传播媒介文化的转变.转型期构成了中国新一代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背景.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基础上探讨其对青少年自我、价值观与道德、人际关系、权威与自主等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民教育是我国建设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础工程。"公民"概念的界定和在比较视野中追踪公民教育历史,可为研究公民教育的近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探明应然路径,即教育观念从"百姓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向,教育目的 (尤其是义务教育)向培养"公民"转向,道德教育向培养"公民素养"转向,实践课程改革向融合型课程形态转向,最终为民主的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的顺利转型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在我国当下的历史条件下,由社会转型而引发的国人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一方面表现为现代大工业社会具有的精神特质即自由、平等、民主、独立等公民意识的显现,与此同时又表现为公民意识所要求的责任意识、权利义务对等等意识的严重缺失。目前给公民意识进行准确定位,让人权观念得以确立,实现国人对公民意识的价值认同,实现主体的合目的性建构,这是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精神生活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科学融合西方文化,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要实现向公民社会和法治国家顺利转型,应继承和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的自律能力和人生智慧,汲取西方先进文化要素,培养社会民主法治秩序和公平正义信仰,建构融合中西文化的共享价值观体系,促进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和挑战,现代家庭伦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家庭伦理价值观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家庭伦理原则由家长专制向民主平等转变;夫妻伦理由重理轻情向重情轻理转变;家庭生活由亲子关系为中心向夫妻关系为中心转变;家庭伦理规范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剧烈变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师范教育在21世纪初同样面临着新的转型。具体来讲,一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三是由师范到向师范与学术并重型转变;四是由基础型向综合型转变;五是由混合型向分段型转变;六是由政府独资型向社会共建型转变。这种转型既是由师范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理决定的,也是由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使其然。因此,在转型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切合高师教育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公民文化的培养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基本内容.农民逐步实现由"子民"、"村民"向"公民"的角色转换,既是农村公民文化构建的主体要求,也是这项内容的关键点和特殊难点.同时,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也使其面临与西方国家的农村和中国城市完全不同的特殊情境,新农村公民文化的培养需要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政治民主化,完善法制,进行广泛有效的公民教育等多项任务的配合,最终由村民文化转向一种动态平衡的融合性公民文化,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和现代多种政治文化因子共存、杂糅、碰撞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嬗变,呈现出传统色彩与现代理念共存的双重特性。有效促进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构建反映当代农村青年政治价值取向的"四型"自治文化模式,即通过构建民主型、参与型、契约型、法治型的自治文化,培养农村青年的民主观、政治参与观、契约观和法治观。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的法制思想与中国近代的法制变革息息相关。李大钊的现代法制观念突出表现为争取法律主权、民族独立和平等。其法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专制时代尚人治,立宪时代重法治。第二,宪政制度是国家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自由权利是宪政的基本内容。第三,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法律文化的基本型态与现实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化研究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人治与法治的二元分析模式并不能准确阐释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的复杂特性;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明显具有多元混合、交织并存的特点,其基本型态可概括为臣民人治型法律化、草民自治型法律化、牧民神治型法律化和公民法治型法律化四种。阐释西部多元法律化互动的现状及其未来变迁的趋势,进而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法治建设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是教学文化变革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课程改革的深切呼唤、有效教学的内在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是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境遇。从控制型向民主型转变、从隔离型向合作型转变、从守成型向创生型转变是当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主要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15.
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不仅损害了司法的核心价值,而且降低了司法的公信力。从社会文化来看,中国"法"呈现为"政治化"和"道德化";从制度运行的角度来看,中国"法"呈现为"博弈性",这种"博弈性"的制度本身就为司法不公提供了可乘之机。当代中国司法不公是这种"法"的博弈性机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各种力量的交涉而导致的法律扭曲。因此,应不断推进法治进程,努力消除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面对着三大矛盾:法治是必然选择.但其现实基础薄弱;法治起源于移民社会,中国的现实是本土社会:司法独立的趋势中,法官素质不敷需要。立足于中国的优秀传统和伟大实践,解决这类矛盾,是推进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该文认为,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之义就是民主法治。而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在基层。基层民主的发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民心所向;是由中国的基本政治体制决定的,为民意所托;是由中国经济结构决定的,为民权所定;是民众的价值取向变化决定,为民生所依;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国情所定。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国民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条件下生发成长的,是深入思考中国未来出路的思想结晶,是寻求摆脱封建专制文化束缚、追求近代民主政治文化的反映,是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演进的体现。它不但是近代社会也是当代社会思想观念变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年的中国,报刊广告逐渐成为革命派展开政治宣传的方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创刊,并利用广告进行革命排满宣传,从揭露清朝的专制腐朽、残暴统治,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反满思想,再到鼓吹暴力革命,在中国确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大致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和运作程序,反映了20世纪初年革命党人应对、解决当时中国内外社会危机的主流思路,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