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与时代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要找准教育改革新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为此,我校认真总结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新阶段,即营造现代教育环境,提高各民族学生的现代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营造现代教育环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其一就是面向现代化,而世界和未来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造就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中…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始终坚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通过“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之途径和原则,实现造就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其教育思想的实质和精髓,同样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人才素质观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面向21世纪,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人才素质观的理论基础;重视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邓小平人才素质观的核心内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人才素质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教育“三个面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取向;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阐述如何遵循“三个面向”,加强素质教育的问题:一是“三个面向”的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这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造就“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这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三是转变教育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科学分析时代发展特征和深刘思考我国教育现状而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方针。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四有”新人为核心内容,科学地回答了它与当今素质教育的关系。“三个面向”是实现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途径,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问题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卫生事业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设计,以十大系列素质教育组成高校素质教育医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民族振兴和事业兴旺的希望。高校要根据新国际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当代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结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医学人才新世纪医学院校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1]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双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以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我们必须从这一新精神出发,审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新认识,明确新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要提高未来国民──当代未成年人的素质,要靠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为人师表,以身正人,以德育人,以知教人,保证未成年人的身智健康成长,造就“四有”人才。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内涵是丰富的。最基本的应包括业务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表现为业务知识、工…  相似文献   

8.
双辽市第一中学作为省级重点高级中学,多年来,不断拼搏、与时俱进、奋力传递着勤奋、创新、求是、进取的精神。学校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认真落实‘两全’,坚持‘三个面向’,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办学条件高标准,学校管理高水平,师资队  相似文献   

9.
汪劲松 《上海教育》2000,(11):21-22
徐汇中学创建于1850年,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在150年的风雨沧桑中,爱国、科学一直是徐汇中学办学的传统主流,所以培育了一大批以马相伯为代表的民族脊梁、社会中坚。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徐汇中学的办学传统又融进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育人、成才、多彩的徐汇中学教育要求,谱写了徐汇中学新的教育篇章。一、育人,就是使学生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爱国的人。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职能就是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高素质的人材,而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是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本探索了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问题,将开展创新教育和发展学生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学生创造视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素质教育,以适应“三个面向”及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李亮 《考试周刊》2010,(8):91-92
21世纪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世纪,高校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双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通过深刻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 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方针。它以“四有”新人和“三个面向”为核心, 包括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方法等, 是我国制定重大教育决策的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践与成才,推进德育创新的学生工作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学生工作,应该坚持现代人本教育理念,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成才需求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实践教育为途径,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四有"新人这一育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切实有效地推进德育创新与发展,推进高教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三个面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思想;培养“四有”新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等,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教育思想中关于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问题的系统阐述,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文化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确立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构成了邓小平人才素质观的主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不仅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符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而且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后进生转化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是教育实践“三个面向”、“三个代表”的重大举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在认识与实践方面遇到了标与本、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工作与全局工作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亟待理顺。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八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国家目标与校级目标的关系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是国家教育的大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地方与学校确定的教育目标必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是科学分析时代发展特征和深刻思考我国教育现状而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方针.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四有"新人为核心内容,科学地回答了它与当今素质教育的关系."三个面向"是实现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途径,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问题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扶才的需要,必须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其本质特征是重新选定教育要素,改变教育结构,集中体现少儿素质形成,发展和素质教育规律。这种机制的构建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建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理论体系,而抽象的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需构筑理论一实践相结合的“中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模式系统,并将其付诸实践系统运用,发挥育人体素质功能,培养高素质新人。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四有”新人,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既要依赖于外因,又要依赖于内因,而学习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因。“四有”新人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人的三种基本素质,即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德力素质。本文论述了学习在促进人的这三种基本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要挖掘和发挥人的学习潜能,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