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寓言故事类课文。对寓言类课文的教学,要基于文本表达、文体特征、寓言寓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寓言的故事、寓意,体会寓言的语言表达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文本解读:要展开寓言的学习,首先要突破的便是寓意的丰满性解读与本我性认同。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展开解读的时候,要有更多的弹性。像《一路花香》这样的寓言文本,我们就可以实施“全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3.
《窃读记》这篇课文细腻生动地描绘“窃读”的百般滋味和复杂心境,这也是此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身受感染,让一个清新纯朴、酷爱读书、痴迷忘我的女孩浮现在学生眼前,是我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在多次解读文本、阅读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我确定课文的中心点,即“急忙打开书,一页,  相似文献   

4.
正《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单元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桥》是一篇"红色课文"。通常情况下,教学不外乎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品味人物的品质,但这很容易走进一个唱高调、说套话的误区。《桥》的体裁是小小说,应该引领学生学习体裁特点,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小小说的表达方法,同时感悟人物品质。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一路花香》是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文本解读:要展开寓言的学习,首先要突破的便是寓意的丰满性解读与本我性认同。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展开解读的时候,要有更多的弹性。像《一路  相似文献   

6.
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要做好以下四步:(一)解读课文,发现文中人。"文章不是无情物",要理解作者的真感情,关键是教师要作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章。(二)精读课文,体悟文中情。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细心体悟、理解文中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寄托的苦闷心情。(三)品读课文,感受自然美。《小石潭记》记事,描写,抒情,多种手法并用;描形、绘声、着色,借景抒情。这是作者"心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游记中浸透着作者主体意识的自然美。(四)诵读课文,品尝山水味。柳宗元的山水记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富有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化"的山水,品尝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7.
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次解读,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灵魂深处,是当前高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找准阅读的突破点,是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的重要途径。一、以课文主题为突破点,引领学生感悟人物的情感世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课文主题,是阅读理解的最基本任务。语文阅读不仅要求学生体悟语言魅力,学会布局谋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人文情怀的陶冶,体味作者的为文主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要做好以下四步:(一)解读课文,发现文中人。"文章不是无情物",要理解作者的真感情,关键是教师要作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章。(二)精读课文,体悟文中情。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细心体悟、理解文中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寄托的苦闷心情。(三)品读课文,感受自然美。《小石潭记》记事,描写,抒情,多种手法并用;描形、绘声、着色,借景抒情。这是作者"心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游记中浸透着作者主体意识的自然美。(四)诵读课文,品尝山水味。柳宗元的山水记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富有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化"的山水,品尝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9.
《考试》2008,(9)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新文本的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文本解读要想真正走进读者、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避免一些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那种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十分传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践行着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课上,我没有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拘泥于作者的文路,而是引导学生与课题对话、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共同走进文本的深处.  相似文献   

13.
凡寓言,皆有其意。教学寓言故事,就要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亲身经验解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运用寓意。因此,我在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故事时,采用了以表演故事而促使学生读故事,在精读中领会寓言的哲理,然后改编故事而求新意的教法。  相似文献   

14.
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爱为主题的课文不在少数,这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爱,往往都是通过文本解读而实现的,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不同风格的文本在描述爱这一主题时,手法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才能契合课文的解读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刘学博 《江西教育》2022,(11):48-49
首先,课文解读应当是理解学生的世界,只有知道学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其次,还应当知道文本的世界,只有知道文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才能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读懂课文、看懂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世界的过程.任何对课文的解读,本质上都是指向"语用"的,这是一...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描述 我在教寓言名篇《愚公移山》时,对作品进行了又一次认真的解读,虽不到位,但作品的主题内涵还在我的预设之内,在解决了课文的疑难词句和文意后,我问学生《愚公移山》这篇课文通过“愚公移山”这一事件,向我们揭示了怎样一个主题?联系课后练习三说明理由:起初,学生的反应不是很热烈,只有寥寥几个人举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应巧妙运用文本“空白”,结合具体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现并填充“空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品味文本,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8.
对于《山水画的意境》这篇课文,初中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不少的挑战,而如果能在文化视角下进行解读,那学生就更容易探究到文本的意境。在文化视角下解读该课文,要认识到所谓意境,实际上就是客体与主体的结合,是情与景的结合;要认识到探究《山水画的意境》的文化内涵,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充分调动情感,并秉持理性的态度,即在解读文艺味道十足的课文时,不能将解读的重点放在艺术本身,而应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在认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同时,去重点解读课文是如何阐述“写景就是写情”的,去深入理解如何做到通过写景来写情,并将这种认知迁移到自己语文学习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19.
陈玉军老师是我们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的一名年轻教师,他上这堂课,我是“现场目击者”之一。应该说,陈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容不迫、行云流水,我是十分欣赏的。他能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者,走进那“不朽的失眠”之夜,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互动与对话。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师显得“随意”一些,学生显得“散漫”一些,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语文课就是应该多一些教师的潇洒,多一些学生的自由。这点,陈老师在这堂课中都做到了。当课堂上充满教师的灌输时,我们大声疾呼“对话”;但是,当“对话”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时,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往更深处探索,让“对话”超越浅表层次的回答,而追求师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比如在这堂课上,学生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似乎还不够;另外,对这篇课文思想内容的富有个性而又紧扣文本的多元解读,似乎还可以更充分些。在中国,球迷似乎比球员更懂足球。呵呵,我不知不觉也犯了这个毛病。还是听听大家的评论吧!  相似文献   

20.
秦敏 《教师》2014,(22):106-106
正小学生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文是小学生模仿作文的最好范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从三年级开始,我引导学生尝试了一种评语式阅读,也就是针对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写批语,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利用课文的工具性、示范性,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写作文。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质疑:"萧伯纳同小女孩玩了很久,课文为什么不写写他们怎么玩的?"因为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马上调整了教学方案,打算就习作中的材料选择,让学生知道材料要有取舍,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