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意义] 本文旨在帮助学界掌握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以期将国内研究引向深入。[方法/过程] 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研究成果、局限和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信息技术采纳与使用、社交媒体信息交互行为以及信息系统领域知识构建4个方面。鉴于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关注网络的宏观视角、行动者权力、方法论框架、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应用和发展4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已广泛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户对所提供个人数据的隐私关注一直存在,但却依然持续使用社交网络,需要解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方法/过程]运用社会影响理论,通过解析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隐私成本(即隐私关注)和隐私收益(即行为诱导:人际关系管理,自我展示,主观规范),建立隐私权衡模型,分析用户的隐私权衡行为,寻找隐私关注困扰下用户持续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结果/结论]用户提供个人数据并持续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并非是忽略了隐私关注,而是行为诱导(包括人际关系管理和自我展示)的正面影响超过隐私关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彭丽徽  李贺  张艳丰  洪闯 《情报科学》2018,36(9):96-102
【目的/意义】针对用户隐私安全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 织从用户隐私角度改进社交媒体工具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情感-行为意愿”研究范式,结合 隐私计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过程激励理论内容构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倦怠的形成过程中用户的社交媒体态度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而隐私关 注是社交媒体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隐私关注的过程中信息保护与隐私披露行为共同作用,感知风险与感知收益 相互博弈,用户态度到行为意向的过程中,过程激励起到微弱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占南  闫香玉 《现代情报》2023,(10):35-53
[目的/意义]电商智能推荐服务帮助电商平台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为用户进行商品和服务选择提供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用户对于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本文通过探究智能化信息技术时代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影响机理,为缓解用户信息隐私担忧,促进电子商务平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本文基于APCO模型、隐私计算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结合信息隐私披露的相关文献,构建了电商智能推荐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596份有效问卷,利用Smart PLS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1)隐私素养和隐私社会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用户隐私关注;(2)隐私关注显著正向影响感知风险,显著负向影响信息隐私披露意愿;(3)感知利益显著正向影响信息隐私披露意愿;(4)智能推荐商品相关性、外向性人格特质和宜人性人格特质显著负向调节用户隐私关注和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关系。信息隐私安全和算法公平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管理实践问题,本文关注智能推荐和关联分析给用户信息隐私保护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从理论上拓展了信息隐私披露领域的研究视角,从实践上为电子商务平台保护用户信息隐私安全...  相似文献   

5.
朱多刚 《现代情报》2019,39(9):131-141
[目的/意义]对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把握国内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的发展动态。[方法/过程]以CSSCI期刊库2012-2018年发表的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相关理论和模型、因果分析框架、未来研究方向三方面剖析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现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采用的理论模型最多的是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其次是技术接受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将纷繁复杂的前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结果变量都囊括其中。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朱侯  李佳纯 《现代情报》2009,40(3):169-177
[目的/意义] 为研究中国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隐私设置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本文以微信活跃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隐私设置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设置行为主要受到隐私设置意愿和感知控制影响;隐私关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隐私设置意愿;感知易用性、信任、交互公平正向影响感知控制;隐私关注和感知易用性都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帮助学界厘清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现状,填补国内对计划行为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研究综述上的缺失。[方法/过程] 对信息系统领域中使用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IS领域应用该理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当前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TPB在信息系统、技术及服务采纳研究方面的应用,TPB在在线学习意愿及行为研究方面的应用和TPB在信息安全/隐私/伦理研究方面的应用3个方面;研究存在"对TPB中某些变量的理解并未形成统一,尤其是感知行为控制"、"罕见对用户行为的持续追踪,忽视了用户意愿和行为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等局限性;纳入可以提高信息系统领域中TPB解释力度的调节变量,厘清信息系统领域中TPB无法预测的行为类型等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8.
虞佳玲  王瑞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21,40(10):159-167
[目的/意义] 本文旨在帮助学界了解社会认同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该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中的研究成果,讨论当前的研究局限和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社会认同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用户社会身份、用户使用意愿及行为、用户忠诚及口碑、用户知识行为、信息系统设计与优化5个方面。鉴于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从SIT的理论解释、社会认同动态测度、SIT的应用范围、社会认同威胁研究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9.
张一涵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18,38(11):145-153
[目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界厘清理性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现状,填补国内对理性行为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研究综述上的缺失。[方法/过程]对信息系统领域使用理性行为理论的研究进行检索和梳理,系统归纳了该领域应用理性行为理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理性行为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TRA在信息系统采纳研究方面的应用、TRA在网络平台及信息服务使用研究方面的应用等4个方面;研究存在"对行为周期的研究不够全面,多以行为意愿为研究终点"、"长期的纵向研究较少,忽视了用户意愿和行为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等不足之处;用户意愿之后的实际行为、用户意愿和行为的演变、TRA在新兴信息系统中的适用性等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涛  曾环宇  邓胜利 《现代情报》2019,39(11):38-45
[目的/意义] 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化商务显著促进了用户的信息交互。与此同时,信息过度收集和使用、信息泄露等问题愈发突出,引发了用户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密切关注。从用户、平台、环境3个层面,研究了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用户行为的作用。[方法/过程] 研究收集了340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隐私倾向、平台声誉、法律法规显著影响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进而决定用户的信任、隐私风险和社会化商务行为。研究结果启示企业需要采取措施缓解用户隐私关注,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商务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倦怠等现象的出现,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披露意愿降低,影响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化身相似性维度,并明确其对自我披露意愿的影响,可以指明社交媒体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自我化身相似性的理论框架。【方法/过程】总结归纳既往文献和实际应用,深入分析自我化身相似性的不同维度,开发自我化身相似性量表,通过镜中我理论、普罗透斯效应、第三人效果等,建立自我化身相似性与自我披露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结论】自我化身的文案相似性、形象相似性和行为相似性均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化身认同产生正向影响,且用户的化身认同感越高,其信息自我披露意愿也越高。【创新/局限】从化身相似性入手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的态度变化,并开发了适合我国社交媒体研究使用的自我化身相似性量表。局限在于只观测了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披露意愿,没有进一步观测用户的披露行为。  相似文献   

12.
张艳丰  李贺  彭丽徽 《现代情报》2017,37(10):36-41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内容,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价"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不存在显著关系;"隐私保护"和"信息过载"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心流体验"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态度"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在现有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领域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混合性的实验结论。同时,当前学界针对用户披露内容的挖掘尚浅,存在角度单一、划分离散且不全面、社交网络媒介特性缺失等问题。[方法/过程]通过引入自我差异理论,挖掘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的内容特征。以社交网络用户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基于筛选获得的344份问卷,采用多元逻辑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论]隐私、信任、社会资本因素对用户社交网络披露不同自我维度的频率及偏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新角度的引入加深了对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的理解,也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具体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智能推荐内容点赞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影响机制及影响路径,为未来研究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采用NVivo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梳理并分析范畴间关系,构建社交媒体环境下智能推荐内容点赞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平台声誉、智能推荐信息质量、智能推荐服务质量、智能推荐系统质量及用户需求、用户感知通过用户满意度间接影响点赞意向,用户感知、游戏化运营、社会影响、从众行为直接影响点赞意向,点赞意向直接影响点赞行为。最后从社交媒体治理、运营、使用角度提出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探究移动学习用户隐私行为的影响关系,以提高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和对隐私信息的控制能力。[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隐私信息披露文献的查阅,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利用结构方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对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有正向影响,感知移动学习收益性、移动学习用户社会影响、隐私控制自我效能和感知移动学习便利性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正向影响,而感知移动学习风险性则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负向影响。本研究能够帮助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商更好地收集信息,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局限]研究的调查对象覆盖面较窄,对年龄、性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用户的微信使用行为,涉及使用动机、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三个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过程]以隐私关注为中介变量,使用动机为前因变量,隐私行为为结果变量,构建用户使用微信的APCO模型,设计量表,测度微信用户对这三个变量的认知,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联系。[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使用动机与隐私关注整体上相关性较弱,但其中的关系保持和信息搜寻动机对隐私关注存在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对隐私行为中的隐私保护存在正向影响,但在使用动机与自我披露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使用动机中的关系建立对隐私行为中的自我披露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随着数智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相当普遍,识别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可有效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促进社交媒体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基于隐私风险感知过程,融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从用户视角建立影响因素研究假设并设计量表,采用调查问卷收集一手数据,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及影响因素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性检验。[研究结论]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优化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中的作用,并提升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近年来,社交网络服务的隐私关注变得日益严重。先前关于隐私关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无差 别节点上(仅针对用户行为),但却忽略了用户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着长期的社交行为。【方法/过程】创新性地研究 了基于隐私关注和社交网络服务与用户双方利益的长期演化博弈,并首次将隐私关注作为一个因素引入到博弈 中,通过建立收益矩阵来构建双方利益的演化博弈,最后使用算法进行仿真验算。【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社交 网络服务商泄露用户隐私的比例与用户披露隐私信息的比例密切相关;用户的安全收益会提升其对隐私信息披露 比例;隐私披露成本有利于提升用户警惕性、减缓隐私信息的泄露,但这种正面影响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加大隐 私泄露惩罚力度有利于缓解隐私泄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构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进行科学评价,为后续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根据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及已有研究成果,从隐私政策基本情况、个人信息收集与存储、个人信息使用与共享、个人信息安全控制、用户个人权利保障5个维度构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IOS系统APP Store中48款社交媒体APP的隐私政策文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的整体评分基本合格,隐私政策在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正确实施隐私政策,应提高用户对隐私政策的阅读意愿,优化隐私政策文本内容,构建社交媒体隐私保护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网络复杂性与信息生命周期交错致使用户会频繁采取信息再现行为对已浏览或已利用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然而已有信息再现行为研究并未对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再现过程进行系统讨论。[方法/过程]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关键事件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数据,探索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综合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由动机、重新查找和结果三个阶段构成。行为同时受到用户、信息、平台、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与传统的信息再现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改进相应的功能设置来提升用户的信息再现行为效率。[创新/价值]该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识别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再现过程及影响因素。不仅为理解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再现的全过程提供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关联设置、用户再搜索功能等相关设计做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