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翔 《江苏教育》2007,(10):62-62
[案例1]“糖糖,你又在做什么?”这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糖糖每天都要被人反复提醒的话语。糖糖,长相英俊、学习优秀.作文、书法、绘画、摄影样样出色,获得过若干奖励.属于人见人爱的孩子。美中不足的是糖糖从幼儿园起就不自觉地咬手指.发展到现在,是经常无意识地搓、撕手指的表皮.以至表皮缺损、破裂。这个“坏习惯”没少让糖糖吃苦头。被爸爸打.被同学笑话,被老师斥责,甚至去医院看医生,后者在他的手上涂满碘酒……可是,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2月10日,兴国县光荣敬老院飞进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修剪指甲,忙得不亦乐乎,原来他们是来自该县潋江一小的小学生,正在认真专注地做他们的“寒假作业”。该县教师在家访中了解到,有的孩子太自私,连起码的公德都不懂,如有好东西抢着吃、公共汽车上不让座等等。家长们认为,学校有必要给学生布置寒假“公德作业”。该县中小学为学生们设计了多种寒假公德活动方案,如以生存、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我当环保小模范”活动;以科技、智慧、成功为主题的“我当科普小标兵”活动;以安全第一为主题的“我当安全小卫…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天地》2014,(4):15-15
从小到大,我们都曾经写过一些作文神桥段,比如给老奶奶让座“肯定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比如不管做点啥事一定要“低头看看胸前的红领巾”……你也来晒晒在你的作文里出现过的神桥段吧。  相似文献   

4.
崇拜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这是我从2003年5月26日的《报刊文摘》上摘抄下来的一句话。它出自英国凯恩斯的《成功的潜质》。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或者说主要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则善于思考。《报刊文摘》还摘登过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勤奋遭到了斥责》。说的是现代物理学奠基者卢瑟福,一天深夜,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实验,便问:“上午干什么了?”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斥责道:“你一…  相似文献   

5.
同情心幸福,不仅有从别人那儿得到的幸福.还有为别人造福的幸福有65%的中、小学生说他们“没有”或“不太”在公共汽车、电车上让座。为培养同情弱者,有勇气帮助、爱护弱者的孩子,家长能做些什么呢?父母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应率先给孩子做出榜样,逐渐培养孩子给孕妇、老年人等让座,当残疾人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上前询问等等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 《家庭教育》2007,(4S):10-10
在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的过程中,家长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小时说谎不用管,长大了就好了”。有的孩子喜欢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还谎称是小朋友送的。对于这种“顺手牵羊”的行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充其量只能算是爱占小便宜,没必要小题大做。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马上暴跳如雷,不问青红皂白。严厉斥责,甚至大打出手。其实,孩子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惩罚,或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争强好胜、出于想象.或只是为了开玩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玩具,而家长却出于某种原因把玩具拿走了。这时.有的孩子不吭声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停。许多家长都喜欢前一类孩子,认为这类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后一种孩子却太“犟”,不听话.因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和批评.  相似文献   

8.
年幼时曾在作文书上、老师口中看到、听到过一些差不多一模一样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故事大体是这样的: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我”泰然自若地坐着,而许多热心肠的人们主动让座位,学生给老人让座,青年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还有残疾军人给小孩让座等等等等,最后大都以责备自己、赞扬别人结尾。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2008,(7):14-15
江苏读者梁钰来电问:我的女儿性格有点古怪.当同学无意碰了她一下.她就会恼怒、斥责。该怎样让孩子学会宽以待人的好性格呢? 主持:很多孩子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经常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侵犯”。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人与人之间、同学之间哪能没有一点碰撞和接触呢?怎样培养孩子宽厚的好性格呢?我们听听杭州市采荷一小几位家长都是怎样做的吧。  相似文献   

10.
周昌金 《青年教师》2006,(11):12-13
大凡当教师或为人父母者都有同感,平时千叮咛、万嘱咐的事,一旦轮到孩子们行动时,总会“走火”。面对孩子们的过错行为往往会一味地怪罪孩子,斥责孩子不听话,有的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孩子。  相似文献   

11.
一个抱小孩的乘客在公共汽车上得到好心人的让座,本身已经很动人,当这个“让座”如葡萄藤一样在周围迅速蔓延开花时,708路公汽的那一刻美丽迷人。相信这一天,那辆公汽上的亲历者和目击者都会向自己的亲友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让座只是小事,但是来自道德的“美”,和这个“美的旅行”,却足够让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做父母的,总企盼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成为栋梁之才。但有些家庭的窘境,却让孩子背上了不该有的精神负担,影响了学习。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王崧舟校长曾做过一个调查:拱北小区现有常住人口5万左右,除去孩子和老人,真正的劳动力其实才2万人,而这其中下岗职工有8000多人。这就意味着对于招收拱北小区辖区内适龄儿童的拱小来说,在校学习的孩子中有一半来自下岗职工家庭。学校无力改变孩子的家庭条件,但却有义务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良好教育。于是,拱宸桥小学尝试着推出了一种叫做“新成功教育”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儿子13岁生日那天,我很郑重地提出一个要求:以后在公共汽车上,如果我们俩人只有一个座位,那么,请让座给我。儿子很吃惊,因为以前都是父母为他让座,后来,他慢慢懂得了要为老弱病残、孕妇、婴幼儿让座,可谁也没告诉过他要为父母让座。我说:“孩子,你已经13岁了,快和妈妈一般高了。你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妈妈已人到中年,腰腿都不如从前了。之所以要在你生日之时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你出生那天就是妈妈一生中最辛苦的一天。”儿子眼里泛起了泪光,说:“妈妈,我懂了。”几天后,我和儿子路过一家大酒店,一个熟人正搂着她的宝贝儿子,在众亲友簇拥…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已经写过几篇写人的文章了,但有的同学写出来的人,可能与别人长着同一张面孔。有的同学写的人,可能只会做别人做过的事,如让座、老师冒雨送同学回家,或者红领巾扶盲人过马路、帮人捡苹果李子什么的,读起来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什么新鲜感。更因为这些事大多是学生虚构的,所以写得不生动,不感人,是个站不起来的“人”。那么,如何写出有血有肉的人呢?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我们学过的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只用了“面黄肌瘦”、“脑袋大,身子小”十个字,…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某私立中学一位老教师给《钱江晚报》写信,信中说到:“有一次双休日,我坐校车回家人多车挤,有的中学生没有座位,刚上车就听到学校领导大喊:所有的老师站起来,给学生让座!钱老师一下子愣住了。因为在我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只有中学生给老师让座,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师要给学生让座的印象。或许是我的观念旧了,真的“落伍”了;或许自己是孤陋寡闻,因为这种现象在公立学校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6.
俞敏洪 《成才之路》2013,(18):I0003-I0003
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而且把事情做成功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艰苦而单调的过程。我曾经对身边成功的朋友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些朋友中75%的人来自农村。在中国,大学生中农村孩子的比例要比城市孩子小得多,但成功率却比城市孩子要高。为什么农村孩子进人社会后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呢?我发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孩子特别能吃苦,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另外,农村孩子做事有耐力,这  相似文献   

17.
左骄 《初中生》2005,(13):42-43
坐过车的人,大概都曾亲自给人家让过座或看过人家让座.我也品尝了让座的种种滋味.  相似文献   

18.
慎用斥责     
分析:这是许多家庭常出现的场景。斥责是家长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常用的一种负面强化方法。有些家长在斥责孩子时经常使用训斥、讥讽甚至威胁的语言,并伴有冷漠的、严厉的语气和盛气凌人的架式。殊不知,这种斥责往往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在家长看来,斥责孩子是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因此,经常强迫孩子照家长的话去做,否则,就给予斥责。这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被动、依赖,遇  相似文献   

19.
李作昕 《山东教育》2005,(21):126-127
一位智者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做事也是做人。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有所作为。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个人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如何培养孩子成人的认识上,不少人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只盯住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孩子缺什么?缺乏远大理想有不少孩子当被问及长大了干什么时.答曰:“挣大钱“、“当大官”、“做老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反映。缺乏是非观念孩子做错事情.多数家长不知道及时说明错在何处.只是一味斥责:当一同伴发生摩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