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浅谈《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它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具有与其它学科的不同性。本文从直观性、感化性、实效性、立体性等方面对德育渗透的特征做了概述,归纳了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对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形式从语言渗透、体式渗透、隐性渗透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春波 《体育博览》2011,(7X):58-58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各个院校逐渐开始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体育教学作为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体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要将德育理念渗透到体育学科教学中,需要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扩充小学体育学科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体育学科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学思想。鉴于此,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教学理念的实施,创造丰富的情境设计,利用情境教学来实现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本文结合当前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现状,分析了创设情境有效落实体育学科德育教学理念,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构建专业教师德育发展能力的策略,为相关学科德育教学理念的渗透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探寻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德育渗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新途径。分析德育与体育的关系,探讨学校体育德育的内容,阐述学校体育德育的功能。基于“乐练赛”体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探索德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主要体现在: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意志力,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规范学生“健康行为”;从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塑造学生体育品格,促进其“体育品德”的形成。“乐练赛”体育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切身体会,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兼顾技能、体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祁子超 《体育教学》2023,(S1):83-84
就我国目前教育改革来讲“,德育”成为关键点之一。本文基于"德育"视角下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德育实践进行剖析。文章先行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进行阐述,其次对当前德育渗透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当前的现状开展教学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一、项目设置要注重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体育高考项目的设置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结合,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可采取"必测+选测"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考试项目,每个考生必考一项,选考两项,共计三项。必考科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性质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高中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就是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中进行自主选项,较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使学生学会学精,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改变以往学的项目多,但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它与德育密切相关。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几点看法。一、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优势体育课教学的德育渗透,比起其他学科来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那么,每个学科的教学,都在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示其寓德于教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而道德品质教育又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探讨体育教学的德育途径与方法,就有其社会使命的重要性,也有时代的必要性。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是具体的,其表现形式是活动的和不断变化的。根据这个特点,就如何抓好体育教学的品德教育问题,笔者试从教学计划安排、授课形式的设计、和教师的形象言行等三方面作点浅述。一、通过教学计划安排进行教育教材的本身,虽然在各类项目(体操、田径、球类、武术、游戏……等)中渗透着集体纪  相似文献   

12.
陈瑜 《体育风尚》2020,(1):171-171
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内容之一,德育亦是新课标体育教学中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及增强团队凝聚力,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奠定基础。本文探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解析当前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实践困境并围绕现存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1)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具体指涉的是体育品德教育,体育品德教育是学校场域中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手段。2)实践困境表现在体育教学德育价值和功能的泛化导致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模糊,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狭隘理解限制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成,体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固化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方式,传统技能教学过程未重视师生交往关系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价值,体育品德的内隐性使教师难以把握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客观评价。提出优化策略:发展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强调技能教学项目完整性与突破体育教学德育时空界限,用多种品德教育方式调适学生参与运动项目学习的体验,学生体育品德教育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交往,提取情境中学生情意品质的表现是体育品德评价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论兼容体育     
王宾 《精武》2012,(28):79-79,81
摆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思想的约束,打破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体现学科、运动项目、课的类型之间相互渗透、兼容的教育思想,着眼学生的发展,发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做到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获取知识和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懂得科学锻炼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实现体育功能的转变。通过对兼容体育思想的竖立和对兼容方式实施过程的探索,开发了体育课程资源,优化了体育课程,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适应了学生多样化的要求,同时也建构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其对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三方面有着不同的规定与要求,其中对于运动能力的要求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之一。跳跃性项目作为体育课程项目中基本内容之一,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素质基础,采用了以下学练方法来进行学习,取得了明显的学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体育师友》2018,(2):13-15
采用实验教学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规则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规则教育能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自控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会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结论:1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渗透规则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按规则办事行为习惯,建立遵守各种规则的意识;2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渗透规则教育可以适当的提升自我控制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3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渗透规则教育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使学生专注课堂教学;4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为了挖掘德育教育的内涵,促进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也是探求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体育教学实践,分析了体育对德育的作用和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认真探讨并遵循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规律,建设性地提出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为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与训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教会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提高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而且还要重视德育。那么,如何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与训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教会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提高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而且还要重视德育。那么,如何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核心素养成为了各个学段学科教学的发展理念。核心素养倡导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与较高参与热情。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结合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理念,提出激发兴趣,合作学习;优化内容,培养品格;转变观念,德育渗透等体育教学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