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介绍了如何做核科学史口述,强调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强调留下"有声音的历史"。做专题口述的经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构架,一个完整的叙事,一个分阶段讲述的过程。以人带史,以事系史,从而让历史有厚重感。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大视野来整合大历史。同时不可忽视口述整理过程中的保密原则。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史研究在科学史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生物学史研究对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史及科学编史学和科学史计量方法所起的作用,进而指出了生物学史研究的意义,强调对生物学史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萨顿将科学史视为人类文明史的支柱部分,主张科学史应该是一部全世界的、完整的综合史,井应证明科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尤其要充分反映科学中深邃的人性,以促进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团结和进步。萨顿的科学史观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由于其方法属于实证主义编史方法,因而难免过于强调科学的细节特征,把科学史变成了“剪刀加浆糊的历史”等种种缺陷,以至于无法完成浩瀚无边的科学史创作工程,也未能达到“写”就一部“人性化的”科学史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 一、从科学史定义看科学社会史的地位科学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是不断变化的。这既能反映科学史自身研究内容的变化,又能体现科学的价值和影响的改变。要想从科学史的定义探讨科学社会史的地位,那就应该着眼于近期的定义,起码应该是本世纪以来的定义。萨顿认为,科学史是有关“客观真理的发现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物质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终结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这个定义中的第一句话是指科学学说史,第二和第三句话是指科学的社会影响以及理论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5.
科学学派的历史形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学史研究的材料出发 ,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科学学派的形态、特征 ,认为一定时期出现的科学学派与当时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有着内在的关联 ,当代科研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协调必须充分考虑到当代科学发展的特征以及当代科学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促进科学史的发展,加强对科学编史学的探索是必要的。库恩引入范式的概念说明了科学的革命发展模式,其科学发展理论为科学编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方法。外史研究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真正受到重视和发展。历史发展证明,仅有内史或是外史都不利于我们真正了解科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只有内外史的结合才会有助于科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才会有助于我们对科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口述史在史学研究中起到人事记载平民化,史事记载细节化,史料载体多样性和史料组合系列化作用,口述史的工作应遵循史学单元构成,回忆性陈述,尊重受访者意愿和隐私、忠实于口述记录和采访资料整体性收藏等原则;口述史项目实施分为项目准备、实地采访和资料整理收藏等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的若干采访加工整理程序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指出传统科学编史思想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语境论科学编史思想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概括了语境论科学编史思想的内涵和特征,归纳了语境论科学编史思想的研究意义,认为只有在语境论的基底上,科学史学的研究才会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对女性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科学史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简要分析,认为二者在科学编史学层面上具有如下一般共性:均以建构主义科学观作为编史基础和前提;均采取批判编史学的立场,对关于科学“内部史”与“外部史”的区分、辉格式的编史原则及“进步主义”科学史观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史研究是以学科独立与学术自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科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编史学也长足地发展起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还没形成系统研究。文章主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科学编史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对开展科学编史学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科学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袁继红 《科教文汇》2014,(19):30-31
科学技术史是大学通识教育常设课程之一,在课程安排上,包括科学史、技术史和STS,然而其学科归属却是科学史。这种课程内容和学科归属的不对称源于“科学”概念之内涵的扩展,从古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到近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定义,再到二战后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学内涵从与技术分离转变为和技术合体,最后变为同一个概念“科学技术”,而整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总是依循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其社会建制形式的转变,故科学技术史是广义的科学史。  相似文献   

12.
只有与科学知识本身和科学家所用的方法相结合,科学史研究的目标才能实现。这种结合应该是批判性的,带有历史学家独特的认识判断,而独立于当前科学家的认识判断。这些结论同样应该来自于对历史的一般功能,以及当科学成为我们研究对象时,历史如何发挥这些功能的思考。科学史应该将科学严肃地看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及一种认识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本体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辉雷枫 《现代情报》2014,34(2):32-36,42
本文借鉴其他历史本体构建的经验,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领域知识的特点,在确定国史本体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国史本体的方法和流程,构建国史本体原型系统,为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国史本体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化学教育家、科学史家张资珙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基础和相关工作后,分析他从科学思想史进路和实证主义编史学进路于中国科学史研究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从而说明西方科学史研究理论亦能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思想家、民俗学开拓人。本文将以他的部分小品文为例,探讨其博物学与科普价值。在中国现代科普领域,周作人缘何遇冷,其作品与同时代科普作品相比有何区别,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看来,周氏作品仅仅只是"闲适小品文"?本文试图论述,在我国现代博物学发展之初,人文与科学之间具有真诚的、深层次交流的意愿与能力;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与现代科学之间具有相互弥补和促进的可能。把周作人那些夹杂着民俗、国学、西方博物学兴味的小品文,置于今天的环境中重新品读,会发现它们对民族、社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着深切的思考和关照,能够给予当代人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语境论作为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逐步被人们所理解的同时,也渗透到科学史的研究中,对传统科学史观进行了诸多反思。文章不仅从历史语境时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批判主义三种传统科学史观提出反思,而且从社会语境的角度对传统科学史观进行了理性消解。文章主张语境的、价值中立而多元的科学史观,为语境论科学史观的建立作理论上的辩护。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科技寓科学于技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科技融入小学教育,一方面能够为教学提供“内源于生活、外寓于游戏”的课程素材,传递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他们树立现代科学生态观,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人文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音乐科技史是音乐史学与科学技术史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对于音乐史、科学技术史来说,均为一新开拓的研究领域。为了发展音乐科技史研究,文章试对音乐史中的音乐科技研究成果及当代音乐科技研究的主要课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郭青瑛 《科教文汇》2014,(8):192-193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史教育的意义不断突出,越来越多的科学史资源被渗透到科学教学中,但是,科学史资源在教学中的高效性与理想的目标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科学史资源的高效实施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20.
情报科学史研究:现状、功能及其建制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允生 《情报科学》2001,19(4):414-417,448
本文讨论了情报科学史研究的主要功能,学科性质与地位以及中外情报科学史研究的概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情报科学史研究的建议,同时,探讨了我国情报科学史学科建制化的必要性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