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化价值又有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诗经》中几首著名的“思妇诗” ,探讨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共性与区别 ,指出“情”与“景”的谐和与交融是这类成功作品中最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4.
对《水浒传》中颇有争议的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 )它是一部忠义之作 ;(二 )作者赞成招安但同时主张功成身退 ;(三 )它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5.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对恽代英《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中的“千秋”一词注释为:“这里是不朽的意思。”笔者认为不妥。“千秋”,《辞源》有六解:(一)一年有一秋,千秋即千年,形容岁月长久;(二)祝寿的敬词;(三)婉言人死;(四)药草乌头的别名;(五)县名;(六)秋千。《辞海》有二解:①谓年代久远;  相似文献   

6.
《江海学刊》八二年第四期所载孙必有文称:秋瑾之绝笔诗“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能是别人伪造的。”论据有:(一)故宫档案馆所存“秋案”档案中无此记载;(二)秋瑾之友徐自华、吴芝英、王璧华在有关文章中或未提及,或否认有此诗句;(三)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在《浙案纪略》中说:此诗句“不知系何人造作”;(四)孙必有分析称:“从秋思想看,不可能唱出此悲观之句。”笔者所见史料,多证其确有其事,摘其要者如下:(一)秋瑾之妹宗章在其《前清山阴县知县李钟岳事略》中记述了李钟岳“以  相似文献   

7.
窈窕一词主要义项有三:(1)幽闲;(2)深曲;(3)美好。自《诗经》间世以来,注者蜂起,为“窈窕淑女”这句诗作解者,对窈窕的上述三条义项皆有所取用。释窈窕为幽闲者,始于《毛诗诂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毛传》云:“窈窕、幽闲也。言后妃有关唯之德,是幽闹贞专之善女。”毛氏秉承儒家诗教观、视诗为软化之工具,故解诗多臆断之说。《关睢》篇本是民间青年男女之恋歌,而毛氏却曲解为咏叹“后妃之德”的颂歌。对诗歌主题的歪曲,必然导致对诗中关键性词语的谬解。  相似文献   

8.
拜伦《赞大海》《去国行》《哀希腊》三诗究竟为谁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翔章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3):38-41,63
苏曼殊编译出版的《拜伦诗选》中收录了《赞大海》(6章)、《去国行,(10章)、《哀希腊》(16章)三诗,苏氏自云此三诗系他所译,文学界.学术界迄今一般仍沿用此说。本文从黄佩自述之可信、黄佩译过拜伦之另诗、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有关论述之旁证、台湾潘重规教授之考证、黄苏二人诗歌创作和译诗的风格及特点之比较等五个方面,考辨论述了上述三诗的真正译者,确认此三诗系黄佩所译,唯其中《赞大海》第五章为章太炎助译。  相似文献   

9.
谈诗的翻译     
《长江水利教育》1993年第2期载朱留成同志《语言不可完全对译浅析》(以下称《浅析》)一文谈到有三方面的东西不可完全对译:(一)诗,(二)对联、对偶句、字谜、成语、歇后语,(三)歧义句。拜读之后,获益匪浅,但针对第一点——诗之可译性感到意犹未尽,因写这篇续貂的文章以就正于朱留成同志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两难”是人们社会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十九首》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游子和思妇,他们的情感状态处处表现出“两难”。一方面游子欲归不能,“思还故里间,欲归道无因”(《去者日已疏》);另一方面游子不归,思妇相思日笃,欲罢不能,“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本文拟从乡愁、闺怨、思念、忧生四个方面,对《十九首》的两难心态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诗经》思妇诗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注意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相思之苦;把笔触直接深入到思妇的内心深处或用心理独白的方式来写相思;采用细节描写,从侧面怀人;用想象直至进入幻觉,极言相思之苦;用景物来烘托映衬人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金瓶梅》人物塑造的模糊美:(一)肖像描写多是“略貌传神”让读者去“意会妙悟”;(二)用人物性格表象的多样化、复杂性合成性格的完整性;(三)借事件因果联系的扑朔迷离铺设一条模糊过渡带使读者去想象再创造;(四)借用不同人物互相抵牾品评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3.
张籍,中唐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五卷(卷382—386),通检之,其中与商有关的共计十七首。这些诗分别是(1)《野老歌》“西江贾客珠百斛”,(2)《贾客乐》,(3)《江南行》“江村亥日长为市”,(4)《泗水行》“城边鱼市人早行”,(5)《南归》“远游无知音,不如商贾行”,(6)《送南迁客》“蛮州市用银”,(7)  相似文献   

14.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家之一,克罗齐及其美学思想的追随者们所建构的表现主义,从20世纪初直到二次大战前夕始终都是引领潮流的重要流派。克罗齐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及其在意大利的条件》(1895)、《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1902)、《美学纲要》(1912)、《美学精华》(1929)和《诗论》(1936)。它们分别是克罗齐美学思想方面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在克罗齐一系列美学著作中,贯穿着这样一个纲领性的论点:“直觉即表现亦即艺术。”他的基本美学思想可以用以下五个肯定句式进行高度概括:一、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二,直觉就是艺术;三,创造同时也是欣赏;四,美就是成功的表现;五,语言就是艺术(语言学就是美学)。“直觉即表现亦即艺术”定义所包含的否定方面也有五个: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三,艺术不是道德活动;四,艺术不是概念或逻辑的活动;五,艺术是不可分类的整体。 克罗齐发展了维科的想像思维说和托尔斯泰的情感论思想,他把艺术从人类实践、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等与之密切关联的事物中孤立出来,并把艺术定位在最纯粹的“直觉”层面。他认为,直觉作为“心灵的综合作用”既表现了情感,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徐干《室思》一诗中的游子思妇形象作了新的解读,并联系其所处的动荡时代和诗人的坎坷经历,分析诗中暗含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道的“香草美人”手法。此诗继承了屈原楚辞与汉末《古诗十九首》的象征手法,对后世诗歌中运用此类艺术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左力 《文教资料》2006,(36):1-3
品《采薇》之兴味《诗·小雅·采薇》一诗的艺术表现,最值得重视的是,前三章和末章的每章开头都以自然景物入诗,托物起兴。许学夷云:“文采备美,一皆本乎天成……托物引类,则葩藻自生,非用意为之也。”[“1]本乎天成”,首推“托物引类”的兴句。兹就其意味,试作逐一品赏。(一)前三章前三章每章开头,都以“采薇”二句起兴,其艺术意蕴有三:1.在西周抗击犭严狁入侵的战争中,最为艰难的是战场广阔,转徙不定,运输给养难于保障,食物长期匮乏,士兵们不得不经常地“采薇”充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跟国风民歌一样,此诗的创作紧紧贴近生活,以“采…  相似文献   

19.
《诗经》有将近十分之一作品是以行役者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具体从三个角度加以表现:一是直接描写征夫、役夫的怨与恨;二是从思妇的角度间接描写行役之悲;三是从下层官吏的角度反映行役之苦。《诗经》行役诗所体现的情感特征是哀怨的。它的形成是受到了时代和社会、部落情感以及作者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诗经》行役诗的哀怨情感构成了西方美学中悲剧论的审美范畴,它展现了行役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在不幸之中的抗争,从而激活了人们逝去的热情,使人在悲剧的氛围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力感。  相似文献   

20.
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中,常见到以下三个流行的观点:(一)认为刘勰的“通变”说系出自《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 认为“通变”之“通”系指“设文之体有常”,(三)认为“通变”即相当于今天所谓继承与革新。笔者在阅读《通变》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诸前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