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来笔者闲暇之余,研读了《百年来引岸制度束缚自贡盐业的史实纪略》、《自贡市盐业志》、《四川盐政史》、《两淮盐法志》、《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的盐文化特色》、《“嘉惠士林”的清代扬州盐商》等档案史志,对历史上的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政策运作初步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而形成于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扬州书院创建较早,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兴废,而以清代书院最具规模。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称:“江宁布政使所属各府之文化,以扬州称首”,“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这三所书院所以能闻名遐迩,主要得益于“两淮鹾利甲天下”。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所在,书院划归盐务,“谕商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更新其制”。所以扬州书院的“廪之给,视他郡为优”。名师硕儒纷纷…  相似文献   

3.
正黄至筠是个园的主人。关于他的姓名、字号、生平、籍贯,历来众说纷纭。例如,关于他的姓名,《扬州市志·个园》说是"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个园》说是"两淮商总黄应泰",各种文献中又时常出现诸如黄潆泰、黄瀛泰、黄银泰、黄永泰、黄均太等相似的名字。关于他的籍贯,《梵天庐丛录》说是"武林黄氏",《两淮盐商轶闻录》说是"晋人也",《黄个园家传》说是"甘泉县人",《扬州画苑录》则说是"本浙人,后移入甘泉籍",还有人说他是山西人、安徽人等。最奇怪的是《盐商与扬州》一书第二  相似文献   

4.
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贪污案件。两淮盐政官员与盐商相互勾结,鲸吞预提纲引余息银两,数额高达1000多万两。由于这一案件涉及钱数之多、时间之长、涉案人员之多,故两淮盐引案被称为"乾隆朝三大贪污案"之一。该案发生在"康乾盛世"的乾隆朝中期,正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帝对此案极其重视,从案情的发生、审理到定案,连下多道谕旨,亲自参与和直接掌控。笔者借助《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5.
“巷城”名居——扬州的盐商旧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城市都有它特定的风貌,扬州城的神韵似乎就在于“烟雨朦胧,小巷人家”,所以有人把扬州称为“巷城”。而最能代表扬州小巷及小巷建筑的自然是扬城东南部沿古运河一线的盐商旧宅。《芜城怀旧录》中说,有一次乾隆帝南巡到扬州,问扬州进士秦簧,新旧二城有何区别。秦簧回答,新城盐商居住,旧城读书人居住。盐商居住在新城是为了行盐的方便。当时盐运只有运河这一条水路,商人在盐场提盐运到扬州,待官府稽合后再由水路出江,运到额定销地。盐船在扬州等待稽合时,船主“以盐主不能照管,视为己物,恣为侵盗”。于是,盐商们便在运河岸边的“官民空闲…  相似文献   

6.
清代中前期两淮盐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在盐区业盐的商人和从事食盐生产的灶户及其子弟,提供了读书的机会,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商人和灶户及其子弟的整体素质;盐区的盐商、灶户及其子弟读书风气日浓,为其成才、入仕、门第升迁创造了条件;大批知名学者或硕学鸿儒来此聚众讲学,促进了两淮盐区学术的辉煌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孙玉平 《兰台世界》2014,(12):19-20
清代中前期两淮盐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在盐区业盐的商人和从事食盐生产的灶户及其子弟,提供了读书的机会,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商人和灶户及其子弟的整体素质;盐区的盐商、灶户及其子弟读书风气日浓,为其成才、入仕、门第升迁创造了条件;大批知名学者或硕学鸿儒来此聚众讲学,促进了两淮盐区学术的辉煌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清宫扬州御档》中的“奏为两淮中学堂学生毕业照章请奖事”奏折涉及“扬州中学”早期历史,反映了清末新政“办学堂、废科举”的历史事实,体现了江苏地方官员对新式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为我国东南重镇。入清以后,扬州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读书之风盛行,藏书风气也空前浓厚。当时,扬州藏书家众多,册籍充栋,且多秘笈,与常熟、南京、苏州合称为江苏四大藏书“重心”。[1]为全国重要的藏书基地之一。 官府藏书:清代扬州官府藏书首推文汇阁。乾隆二十一年(1756),扬州盐商为迎接高宗南巡于拱宸门外天宁寺右侧“恭建行殿数重”,[2]作为驻跸之所。乾隆四十五年(1780),又于行宫御花园正殿大观堂旁建藏书楼,赐名文汇阁,用以贮藏雍正版《古今图书集成》。文汇阁与前后建成的镇江金山寺…  相似文献   

10.
淮南书局始建于同治八年,是晚清较有影响的官书局之一,由两淮盐运使署管理,地位特殊。刻书60余种,以经部、史部为主,以扬州地方文献、扬州学者著述等为特色。曾国藩、方濬颐、洪汝奎、何绍基、莫友芝、莫绳孙等人对书局的建立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淮南书局可称清代扬州雕版刻书的最后辉煌,所刻书质量在晚清各局中应属上乘。本文首次全面探讨淮南书局创设的时代背景及其刻书活动与成就。  相似文献   

11.
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两淮预提盐引案,是涉及两淮盐政、盐运使和盐商没有将预提盐引上缴国库的重大案件,史学界广泛将其认定为特大经济贪污案,亦是乾隆朝三大案件之一.该案是两淮盐官与盐商相互勾结贪污的产物,揭露出乾隆中期盐务腐败、贿赂成风的社会现象.本文从案件办理过程中乾隆颁发的一道上谕着手,考察其中言辞,联系其他相关历史档案,谈谈乾隆如何治贪.  相似文献   

12.
1757年,清代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两淮盐政高恒为了让这位钟情于山水的皇帝感受到扬州的新变化,一边忙着开挖整治瘦西湖,一边修建了一座风格独特的石桥——五亭桥.后因两淮盐引弊案告发,高恒获罪被诛.查阅《清宫扬州御档》的多份奏折及相关清代史料,可知高恒所在家族可谓名门望族,其上辈、同辈以及晚辈中,不乏朝廷达官贵人.了解他们不同的官宦之路和人生轨迹,抑或可以引发人们对这段清史的更多了解和更深思考.  相似文献   

13.
清代政府机构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经费体系”,各机构经常需要通过非正式甚至是非法的手段筹措经费。步军统领衙门也是如此,除官兵吏役薪俸之外的经费,主要来自放贷取息,出租土地、房屋等收入。其中尤以生息利银为大宗,每年可达银33060余两以上。步军统领衙门主要向两淮和长芦的盐商放贷,还自行运营生息。过分依赖生息利银等非正式经费也存在隐患,清中后期盐商生息利银拖欠严重,其他经费也无法保障,步军统领衙门陷入经费无着的境地。清廷束手无策,只能向地方催索,甚至摊派,背后隐藏着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  相似文献   

14.
正盐税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两淮盐税更是一度占清代税收的1/4,清史中有"盐道一官,尤关国课"、"两淮行盐,国课攸关"的说法,因此对两淮盐官的选拔任命,清朝历代统治者均十分重视。两淮盐官任在扬州,这个肥缺自康熙朝起,向来是内务府的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任职,几乎是无官不贪,鲜有廉洁者。据《清宫扬州御档》记载,康熙朝末年在扬州的盐官任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以操守闻名而获举荐,经过晚年康熙的几番秘密调查,不见容于贪官而遭诬陷,最终又获昭雪,在告老还乡之时还留下一段佳话。他就是张应诏。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写道:"雍正间鸿少张应诏字图  相似文献   

15.
正被称为晚清一代名臣的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在淮北,他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冀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盐税收入。曾国藩晚年曾数次来扬州。据《清宫扬州御档》相关记载和分析推断,位于今康山街20号的曾公祠,就是当年两淮盐商集资建造——为了祭祀曾国藩,由刚建好一年的盐宗庙改建而成的。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地主  相似文献   

16.
正自元代始,扬州就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渔盐之利,跻身于江淮地区的行政中心,两淮盐场即在其管辖之下。扬州地近两淮,又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使其成为两淮盐业的转运中心。清朝为了方便食盐的营运与销售管理,总部设在扬州的两淮盐区,包含长江与大运河之间的地区,这样在贩售数量及利润方面,很轻易地就超过其它地区,两淮盐  相似文献   

17.
。’’___一篇有关康熙朗耶稣会士 ”’”“””’礼仪之争的满文文献 罗丽达门.94)乾隆五十丸年查办巴宁阿与盐商交结联宗卖(1.3)清代乾隆朝。椎广捐复之例。研究 赵德贵(豆.98)另庆朝江西万载县土们学额纷争察(二。-乾隆年间白氏漂琉获救叙事述论 徐艺圃(1.109)嘉庆朝贿充牙商史料选(1.27)略论Z,y安征剿廓尔喀 韩 茹(3.97)嘉庆后期两淮盐务史料 门.32)清代琉球国贡使官生的病故及劳葬考 朱淑经(2.80)剂部主事余继生勾结书吏裁改扈本案(3.幻 从清朝档案看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 谢必震(3.80)勇道年间禁城及部院衙门秩序混乱史料(4.幻 清代…  相似文献   

18.
孙明 《历史档案》2012,(2):135-138
清代,商人是经济权的执行者,皇帝是专制皇权的代表和执行者。彼此的利益关系,使两股权利纠合在一起,形成了历史上经济权与政治权同流的现象。本文所涉乾隆朝盐务"三案"指分别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两淮预提盐引案"、乾隆五十一年的"盐法策案"及乾隆五十九年的"交结联宗案"。"三案"中对官、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清代盐商与皇权间  相似文献   

19.
淮南书局在江苏扬州,因而也有人称它为扬州书局。叶德辉讲:“迨乎中兴,曾文正先于江宁设金陵书局,于扬州设淮南书局。同时杭州、江苏、武昌继之”。曾国藩虽首先倡刻书,但金陵书局都不是在他手上成立的。有人说淮南书局是两淮盐运使方浚颐创办,从时间上看比较合理,经费上也有  相似文献   

20.
兴盛发达的清代扬州出版业□陈建勤扬州为我国古代雕刻出版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唐代中叶,扬州就已有了雕版印刷。当时,私家书坊纷纷刻印白居易、元稹诗歌“卖于市肆之中”(《白氏长庆集》,卷51);又于“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前,“版印历日鬻于市”(《全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