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可以说它标志着宋代散文赋的最高成就。此赋写作者于元丰五年一次游玩黄州赤壁的情形。元丰五年是作者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他在黄州所作的诗中曾经痛楚地描写过这一时期的心情:“我滴黄州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作者把精神寄托于山水是会这样做的,但在《前赤壁赋》中把江水、清风明月写得富有诗情画意,主客谈话话充满哲理,似乎与当时的心境有很大反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近读苏轼的一篇承笔短文《李委吹笛引》之后,似有茅塞顿开之感。  相似文献   

2.
苏轼很喜欢《浣溪沙》的词调,以分别在徐州、黄州填写的联章《浣溪沙》五首最为著名。黄州的联章词在“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忧民疾苦的伟大情怀,士大夫自我形象的展示、语言等方面都有创新,是成功的艺术审美经验的结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情感与思想的高度上远超过徐州的联章词。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纵情山水,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两篇都是典型的文赋,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曲折地表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平苦闷以及他的超然思想和旷达胸怀.但两赋在景物特点、起兴游程、表达方式、作者心境上还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4.
周陶富 《新读写》2020,(1):42-44
一、写作背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億州。”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写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可以算作他大半生的总结。宋神宗3年,苏轼被贬黄州(今黄冈)。当时黄州非常荒凉,苏轼生活十分艰难。但苏轼这个人的超人之处是,生活给他酿造了杯苦酒,他能用艺术的琼浆把它稀释。黄州形成了他第一个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5.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词作是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 《念奴娇》(大江东去)写于1082年,当时词人已被贬到黄州两年多了。三年前,他曾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幸赖友人救助,方获左迁黄州团练副使的发落。这是词人的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7.
我对于碑和帖都是外行,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要为一部苏帖写个“说明”,实有滥竽之嫌。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贬到黄州的,初住定惠院,四年改寓临皋亭,五年随在临皋亭近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世称“苏东坡”之名,自此始。是年因黄州之赤壁,于长江作舟游,成前后《赤壁赋》。六年、七年均在黄州。同年四月量移汝州。苏东坡在黄州前后约五年,至今留下许多遗迹。因为有赤壁之误(火烧赤壁实在蒲圻),他写了赋、诗、词(《赤壁怀古》),反而使黄州的赤壁更为有名了。两个赤壁,互相邻近,我不相信苏轼连这点历史常识都没有。他因在黄州既也有赤壁,正好借题发挥而已。  相似文献   

8.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初到黄州的一首词作。此词对经历乌台诗案后九死一生的苏轼心境有较为细致全面的体现。词作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由于儒家淑世思想的主导,让他在困境中执著坚守,才有黄州后期的超越自我,乐观豁达。所以,此词对理解苏轼在黄州的特殊心路历程以及对于他的整个人生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轼生活的北宋仁宗至徽宗时期,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理想高远、才华横溢的他在政治上始终处于党争的夹缝中,被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都视为异己,因而屡遭打击,仕途坎坷。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就是在他被贬后的第三年(1082年)游览赤壁时所作。苏轼临终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虽为他的自我嘲讽之语,但黄州确实是他人生的重要驿  相似文献   

10.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11.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国家在定员官吏之外设置的闲官。苏轼被贬黄州的诏令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使思过而自新焉”。这对满腹经纶、立志“兼济天下”的苏轼来说,不啻一种更沉重的打击。传说黄州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四册读本。笔者拟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感情做些探究,以期…  相似文献   

12.
《浣溪沙·籁籁衣巾落枣花》是宋代词人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的组词之一。元丰元年(1078)春,久旱不雨,为了顺从民意,苏轼亲自带人到城东二十里外的石潭去求雨。碰巧,不久下了一场喜雨。到了初夏,农村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按照惯例,苏轼又到石潭去“谢雨”。“谢雨”途中,即兴而成写了一组《浣溪沙》。他以异常喜悦的心情勾画了几幅具有浓馥的夏季风光的农村风景画,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词中他勾  相似文献   

13.
文章写好不易;文章写得短而好更不容易。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八十余字,字字珠玑,增一字则为赘,减一字则为憾,实在是一篇绝妙的精品。苏轼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释放后被贬黄州;后又以“元佑党人”一再遭贬,被  相似文献   

14.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写的散文小品,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被林语堂并称为苏轼四篇“最精的作品”。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它的美趣。  相似文献   

15.
一种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鲜明的诗,叫作“理趣诗”。宋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诗。其中的精品,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已选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元丰七年(1804年),苏轼由黄州(在今湖北)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庐山,游山后他在山下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16.
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这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时间:当是时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  相似文献   

17.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公)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的确,苏轼谪居黄州的几年,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时期,却是他文艺创作上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苏轼是一个在文学上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在黄州写的散文如前后《赤壁  相似文献   

18.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初秋。他与朋友贺舟在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  相似文献   

19.
晚明、清初,似张岱为主的文人以东坡为楷模师表,提倡写小品散文。其实.他们虽努力实践,但造诣火候是远不及苏轼的。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所写的诗词、散文,要比以前的显得自然真诚,朴实动人,而且旷达平易,安详恬淡。日常生活中所写的那些不拘时地、信手挥就的小品文,如《书临皋亭》、《与毛维瞻》,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不择地皆可出”。  相似文献   

20.
苏轼少年得志,然而“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被贬黄州近四年之时,这篇散文赋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能使我们体会到他四年来的心灵解脱的过程,找到其人生中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寻求心灵超越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