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秒丰 《中华武术》2007,(10):53-53
一、传统太极拳必须定位于拳太极拳即为拳,必须定位于拳而非操舞,拳术更非神术、仙术、玄术。拳乃徒手的武术,武术之术乃是用武的技术,武乃力量实力的象征。所以说,拳属武入于兵,兵者战之用。太极拳无论多么特殊,健身效果多么奇特,只不过是依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而运其拳,依然不过是以太极而名的拳术,太极只是拳术的名称而已,而其他功能都是为拳的本质功能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拳的本质乃是技击,这是毋庸质疑的。拳不离攻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好,好在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习练太极拳的中外人士,从亲身受益中一致称赞太极拳好。 太极拳在中国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道路。初时有“十三势”、“长拳”、“炮锤”等套路。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太极哲理解释拳理,撰写了《太极拳论》,从此出现了“太极拳”的统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除了拳,还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和技击性的太极推手等太极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拳架与素  相似文献   

3.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4.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5.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6.
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先师,与好友王兰亭等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了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锤)。李式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的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势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上述各门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下盘功夫,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以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动作名称和姿势要领多取自于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  相似文献   

7.
运用资料法、分析法和体育科研法,以野马分鬃拳势为例探讨新世纪高校太极拳寓理施教方式,研究野马分鬃拳势的太极寓理及其技击应用教学的深广度,提高太极拳寓理施教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何为着法呢?即在特定环境和范围内的太极技击方法。包括有打法、拳法、拳势。也是攻防技击术概括的统称。 为什么要学练着法呢?拳论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前辈拳师经验强调了量质变规律。两句话概括了练太极拳求功的三部曲。首曲“着熟”是练太极拳的基础之功,是“懂劲”、“神明”的前提条件。“着熟”是两个含义组成。“着”是着法,“熟”是指求着法  相似文献   

9.
郭宝洪 《武当》2003,(9):16-17
懒扎衣拳式是太极拳拳理中“太极生两仪”中的第一仪,它上承金刚捣碓拳式,下连六封四闭拳式,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拳式之一。该拳式亦能完整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技击特点,是非常值得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探讨研究的拳式。  相似文献   

10.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8-10
搏击间架,指的是在实战过程中拳手们所使用的基本架势。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套路”。套路是由一连串不断变换的拳势动作所组成的拳势系列。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走趟子”。走趟子是将几个招式结合步法在进退中演练,以达到掌握某些技击手法的目的。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所说的“做门户”。做门户,是指在交手之前所摆的架势,与实战过程无大关系。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起势”。起势是指冠之于套路之前的第一个动作。间架也不同于某些拳种所用的“出门架子”。出门架子是指在交手前,一方或双方亮出自己本门惯用的拳架,使内行人一看便知他属于哪一门派。  相似文献   

11.
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先师,与好友王兰亭等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了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锤)。李式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的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势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上述各门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下盘功夫,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以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动作名称和姿势要领多取自于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 李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2.
在新编高中体育课本中,二十四势太极拳做为必修内容被编入教材。二十四势太极拳是国家体委1956年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练习者可整套练习,也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某一单式或分段进行练习,二十四势太极拳全套动作分为八组,包括“起势”和“收势”共二十四个动作,内容除了拳、掌、勾三种手型和弓、仆、虚、独  相似文献   

13.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14.
杨群力 《武当》2009,(5):10-12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183;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拳理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15.
秘宗断魂手是从东北秘宗拳术中精选出来的技击方法。秘宗拳术传至东北后,受东北人性格和地域拳风的影响,使之更加刚猛化、实用。尤其是在制敌技法中,突出了凶狠、猛烈、疾快、稳准、连环等特点,手法特殊,动作连贯,拿节制穴,招招致命。实践运用中要求技法精熟,随招就式,因势利导,即化即打,出手连环,使敌防不胜防,直至其受重创丧失反抗能力而被降服。本文中技法谨供爱好者学练运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文 《武当》2023,(10):24-27
<正>松溪太极拳又称武当南派太极拳,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内家拳术,是明代技击高手张松溪及其历代传人在继承武当内家拳的基础上,吸收了长江流域僧、岳、杜、赵、洪、慧、智、化八门精华,创编而成的一种风格独特的内家拳术。其动作古朴无华,技击性极强,打中有拿,拿中有跌,一招一式极重攻防。此拳术深蕴擒跌闭穴和反筋背骨之术,许多技法都可以在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中得到印证。因此,习练此拳术对于正确领悟以及探究原始的内家拳理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沈明 《武当》2013,(7):24-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  相似文献   

18.
王军生  贺春林 《精武》2005,(10):16-17
擒腕挑肘制敌术是东北秘宗拳中的实用散手技法,若熟练掌握其运用时机和技击精要,就能在实战对敌中随机变招,顺势制敌。  相似文献   

19.
张宝银 《武当》2007,(1):14-15
太极者,“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乎无极,翔乎无形”。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太极拳“道在拳中,乐在拳中,趣在拳中,耍拳也”。依据上述,对于太极八势用法及太极拳理艺“戏说”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传统太极拳,有六十几势、八十几势,还有一百零几势的。名为太极拳的一套拳,仅有十几个拳,两种钩型,掌多达几十种。几代拳人,多在掌与掌中间下功夫,在拳与拳中间变换、漫游。初练拳的人,用现代语讲,一时找不到太极拳的感觉,就是练拳多年的人,也难以找到太极拳的奇妙之处。为什么?皆因没练“太极脚”” “太极脚”说并不耳生,拳论上早有定论。 太极拳的功夫从浅到深,“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脚下的功夫是筑基功,不能忽视。练过多年拳的人,不能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