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亚马逊蝌蚪     
大约是夏末秋初的季节,亚马逊蝌蚪被大蛙产了下来。此时,所谓的亚马逊蝌蚪还只是上万只卵子粘成的小团儿,除了一团白色的泡沫,什么也看不出来。卵子被大蛙产在  相似文献   

2.
试论蛙类生活习性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捕食、冬眠、繁殖等方面探讨蛙类生活习性的多样性.蛙类幼体(蝌蚪)的食性有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3种类型,成体主要以活动的动物为主食.各种蛙冬眠期的长短和起止时间不相同,同一种蛙,开始冬眠和苏醒的迟早,也因地区而异.1只性成熟的雌蛙一年可产卵2次或2次以上;各种蛙类每1雌体的1次产卵数量悬殊很大;大多数蛙类的产卵期为每年的4~8月间,但一年四季都有蛙类产卵;蛙类的产卵场所可分为水内产卵和水外产卵2大类;蛙类产卵的全过程包括呜叫求偶、抱对、产卵动作等.  相似文献   

3.
在上第八册养蝌蚪一课时,我让学生按照书上讲的方法去养蝌蚪,屡次失败。后来我到池塘边、稻田边去观察蝌蚪,发现小蝌蚪的发育不是仅有受精卵就可以,还与受精卵所在的,水源、地势、阳光都有关系,这说明蛙在排放受精卵前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该地方适应小蝌蚪的生长,且有供它发育所需的养料。而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经常换水,换泥土,是不是因此使蝌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呢?  相似文献   

4.
东北林蛙一体化设施养殖是人工养殖林蛙的必然趋势,该文通过总结多年养殖经验,概括出养殖过程中蛙棚的设计、蛙卵孵化、幼蛙雌雄分化、幼蛙上岸、幼蛙生长、幼蛙越冬和幼蛙出蛰管理等关键技术.蛙棚的设计要保证为林蛙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防鸟、防鼠、防蛇、防逃逸,同时,要实现蛙卵孵化、幼蛙饲养、幼蛙越冬、幼蛙出蛰及成蛙生长一体化的管理条件;蛙卵孵化关键技术包括控温、控光照、控饲料,保证蝌蚪在生长期内快速生长,形成一定重量的健康幼蛙;幼蛙雌雄分化关键技术是控制变态期水温在10℃以下,保证雌蛙高比例分化;幼蛙上岸管理关键技术包括控湿、控光照;幼蛙生长期管理关键技术包括提供阴凉干燥的环境、充足的食物,保证幼蛙定时定量运动;幼蛙越冬管理关键技术是保证水体内有充足的氧气;幼蛙出蛰管理的关键技术是提供适宜的阴凉干燥的休息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我校组织的生物与环境科学考察中,多次发现本地蛙类幼体数量记录与成体数量记录相差悬殊。我们发现每年春末夏初蛙类产卵后,孵化出的蝌蚪数量很多,但是秋季的成体蛙却很少,而且在逐年减少。针对这一现象,我校专门组织考察组对本地区的蛙类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揭开了蛙类成活率极低的谜,也发现了不少鲜  相似文献   

6.
中华大蟾蜍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场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大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个体发育过程有变态现象,抱对、产卵、排精、受精过程、受精卵的孵化及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都必须在水中进行,成体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可水陆两栖,怕低温,气温过低需要冬眠.蝌蚪期食性是由植食性向杂食性转变,到大蝌蚪期以后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同时由摄食静态饵料转变为捕食动物性活饵,因此在人工养殖选择养殖场地时,应根据中华大蟾蜍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等件的要求选择场地,以使建造的养殖场有利于中华大蟾蜍的生长繁殖,并能获取最大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泽陆蛙蝌蚪体内混合重金属积累实验,研究了安全浓度内的重金属铜(Cu2+),铜(Cu2+)和锌(Zn2+)混合溶液下泽陆蛙蝌蚪体内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Cu2+在泽陆蛙蝌蚪体内有积累,Cu2+和Zn2+两种重金属之间的联合作用为毒性减弱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物学课本介绍了蛙的发育过程,在蛙的发育季节可组织学生采集蛙在各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标本,进行制作。1 采集 受精卵的采集,在有水生植物的水田或水沟中,寻找蛙卵堆成块状的进行采集(若卵排成带状的即是蟾蛛的卵)。采集的蝌蚪要分别有外鳃的、外鳃消失、长出后肢的、长出四肢的。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尾巴较长,口在头的头端,鳃孔位于头部的左侧(蟾蜍的蝌蚪身体呈黑色,尾较短而颜色稍浅,口生在头部前端腹面,鳃孔位于头后的近腹中央部)。要采集尾部没有完全消失的幼蛙、成蛙。  相似文献   

9.
蝌蚪吃同类     
2004年6月24日 星期四 阴转晴 看到蝌蚪吃蝌蚪,我才知道:为了生存,连小动物也是残酷无情的。 一个多月前。我向同学要了10粒蛙卵,看着它们在胎盘里一动一动的,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我心说:蛙卵啊,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小蝌蚪呢?从那以后,我就决心一定要照顾好它们。 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孵化过程,它们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在宁波平原地区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中包括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养殖等。对于卵巢发育程度良好的雌蛙,可以100%地催产成功。平均孵化率选74%以上.孵化条件合适时可以达到90%以上。5日龄蝌蚪的成活率选90%以上,80~90d即可变态成幼蛙。幼蛙经过6个月的饲养平均个体重达100g以上,鲜活饵料的料肉比为4.1:1。  相似文献   

11.
在模拟棘胸蛙的野生态环境情况下,通过人工控制养殖池水的水温和酸碱度,根据棘胸蛙的生活特性,合理进行亲蛙选育、蝌蚪培育、幼蛙饲养和病害防治的技术改良,可以达到棘胸蛙年产卵次数达6~7次,年产卵量达1935粒,蛙卵孵化率达96.1%,蝌蚪变态率达96.5%,幼蛙成活率达96.8%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2.
谁幼年的时候体型比成年要大?太不合理了吧?但经过实地调查,确实发现有越长体型越小的动物。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青蛙,人称不合理蛙或者矛盾蛙。这种青蛙在蝌蚪时期体型要比成年后大得多,看来这种蛙还真是蛙如其名啊。  相似文献   

13.
▲用蝌蚪做脊蛙反射实验 取长出后肢的小蝌蚪,用解剖剪将其头部齐腮裂后缘剪掉,尽量除去脑组织和上下颌。用S形小钩钩住蝌蚪腹上部体壁,悬挂于支架上。用镊子夹一下后肢足趾即出现缩腿反射。用0.5~1%硫酸浸过的小纸片(对折一下)的一端贴在蝌蚪的背部或腹部,则出现搔扒反射。 四川省南充市龙门中学(637103)王为民  相似文献   

14.
航天员进入太空,迎接他们的是失重、宇宙辐射等恶劣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其他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航天科技将人类以及人类的朋友——各种生物带入太空领域,并一步步揭开这些生物科学的难题。1996年12月,科学家在“和平”号空间站的暖棚里播下了墨西哥杂交小麦,经过97天的培育,在仅有900平方厘米的“麦田”中,收割了150多穗小麦。科学家还将蛙的受精卵带到太空实验室中,成功地孵化出了蝌蚪。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学生设计并制造了太空孵化器和饲养装置,也培育出了200只成年鸡。研究结果发现,很多生物在失重的条件下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5.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在水中生活,生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变态.变态期内,蝌蚪内外器官由适应水栖生活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外观上出现成对的附肢,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正常情况下,从孵化出蝌蚪到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如在学习"激素的调节"后,学生了解到甲状腺激素有促进动物个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探索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组织学生进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影响的课外探究实验,并观察在不同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下蝌蚪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七色镜     
蝌蚪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蟾蜍的蝌蚪呈黑色,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蟾蜍的蝌蚪比青蛙的蝌蚪个头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较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卵孵化试验和蝌蚪生长速度试验研究弱氯-氖激光对东北林蛙卵孵化和蝌蚪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弱氯-氖激光可以提高东北林蛙卵孵化率,缩短卵的发育历期,对蝌蚪的生长速度有促进作用,且激光照射时间越长,卵孵化率越高、卵的发育历期越短、蝌蚪生长速度越快.同时,弱氨-氖激光照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蝌蚪的成活率,适宜照射时间为30min.此试验为东北林蛙人工养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蝌蚪·人生     
我是个喜欢动物的人,我最喜欢蝌蚪。有一天,爷爷给我带回一些蝌蚪,养在金鱼缸里。只见蝌蚪们在鱼缸里游来游去,有的正饥不择食地吃着水草;有的对自己的新“家”不适应,还在发呆;有的吃饱喝足,闲着无事,悠闲地转圈。有两只蝌蚪为了一根嫩水草,各执一端,争夺起来,像是在进行着拔河比赛。有一条竟咬住一粒米,把它推到水面,像是在练习举重呢! 过了几天,我发现这十几只蝌蚪都挤在一个小角落里不敢到处游动,而几条“乌龙”金鱼却在鱼缸中任意穿梭。当我正准备给这几条欺负蝌蚪的金鱼一点颜色看看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条已长出腿的“大脑…  相似文献   

19.
蝌蚪     
《小学生导读》2011,(4):F0002-F0002
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蟾蜍的蝌蚪呈黑色,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  相似文献   

20.
1.小蝌蚪的妈妈都是青蛙吗?(《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的幼体是蝌蚪。蝌蚪以变态而成成体,但蝌蚪有很多种,长大后不一定都变成青蛙。蛙、蟾蜍(癞哈蟆)、蝾螈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叫蝌蚪。蝌蚪成长时有的先长出后肢,继而长出前肢,例如蛙;有的先生前肢,后生后肢,例如蝾螈。所以说,小蝌蚪的妈妈不一定都是青蛙。 2.为何“春眠不觉晓”?(《春晓》)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人们常常会觉得困倦,这种现象称为“春困”。“春困”期间,人特别爱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诗入写道“春眠不觉晓”。 从生理角度看,冬天人体体表的毛细血管和毛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