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为了演示这一性质,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一册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一是将钠投入水中,观察钠在水中的变化;二是收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中有氢气产生.  相似文献   

2.
邵斅农 《考试周刊》2011,(42):188-189
本文针对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教材中安排的钠与水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即:一是将钠投入水中,观察钠在水中的变化;二是收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中有氢气和碱生成的分离实验进行整合性的创新改进,便于观察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是中学化学重点实验项目之一,而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关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因为钠被铝箔包裹,而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氢氧化钠能与铝箔反应生成氢气,干扰了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一结论。二是气体不易收集。实验过程中钠与水反应时会移动,脱离铝箔,从而失去控制,浮出水面,导致生成的气体无法进行收集。三是存在安全隐患。在用  相似文献   

4.
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常要分2步进行。一是把钠粒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发生反应,以便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二是用刺孔铝箔纸包裹钠粒,用镊子夹持置于水面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并检验氢气的存在。实验方法的缺点是收集氢气的操作不够方便,收集的气体只能做1次实验,演示费时。为此,笔者对实验做如下改进。一、实验原理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气比空气轻,能跟氧气反应,因此可用吹气泡、点燃和爆鸣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教材中用爆鸣法和一线教师用点燃法来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实验方案,指出了这些实验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利用钠块浸没在水中需0.5~1s时间才熔化的性质,设计了安全可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和成功率高的爆鸣法和点燃法检验氢气的实验方案.通过改进后的教学,学生能更好地领悟钠与水反应的原理,了解实验安全常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一化学甲种本第82页,钠与水反应实验(演示实验4-3),由于铝箔能与反应产物NaOH溶液继续反应,故在Na与水反应停止后,铝箔表面仍有H_2产生,这氢气是Al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化学《课本》141页《钠跟水起反应》置换出氢气和生成氢氧化钠的实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用刺小孔的铝箔将钠块包起来,用镊子夹着放在装水的烧杯里,铝箔上罩一倒放的漏斗(水中),漏斗颈上套一只试管收集氢气。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钠与水的反应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知,钠排在氢的前面,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不能说置换出酸中的氢气).实验证明,钠也能置换出水中的氢,其现象和原因可简要记录为:轻——浮,热——球,氢——游,烈——叫,由此可推测强酸与钠反应将更剧烈,可能发生爆炸.有关离子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高一教材(人教版)采用了两个实验,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及氢气的收集与检验。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两个演示实验存在着如下缺点:1.钠与水反应剧烈,易发生爆炸而造成危险。2.钠与水反应的速率不易控制。3.用试管收集氢气检验时,不便于操作,且易发生危险。为了弥补以上不足,笔者对教材中的实验作了巧妙的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二、实验用品  相似文献   

10.
一、新教材第一册P29[实验2-4]钠与水反应及氢气的检验[实验缺陷]首先,若产生的气体较纯,检验时只会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现象不是很明显;其次,若加入的钠太多,反应产生的气体已经“使挤瘪的瓶子复原”,而钠和水的反应还未停止,就会带来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1 改进原因 高中人教版必修2中涉及到的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产生的氢气不纯,混合有挥发的乙醇;②氢气的量少,因为反应本身较慢且所取钠的量又少,同时反应产生的乙醇钠会附在金属钠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以上两点导致较难观察到氢气燃烧时产生的淡蓝色火焰;③氢气的验纯操作不易进行,反复的验纯导致钠和乙醇的用量不好把握;④不能控制反应的进行;⑤不能进行定量实验.教材中所给的实验只能演示乙醇和钠反应生成氢气,不能从定量角度说明是羟基上的氢被取代.本文介绍的这套实验装置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一册中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一分为二:一是将钠投入水中,观察钠在水中的变化:二是在水槽中用试管罩住锡箔包裹的钠,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并检验。该实验有两大弊端:一是安排2个实验来演示钠与水的反应,耗时较多,  相似文献   

13.
高一化学教材中钠与水的反应演示实验[实验4-3]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一个反应两次操作较麻烦。特别是钠和水反应收集氢气的实验,教师用双手同时在烧杯内外操作,很不方便,学生也不易观察。②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需要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教材中的实验由于操作复杂,不符合改进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作了以下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 向平底烧瓶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加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用滤纸把煤油吸干)投入烧瓶内塞入单孔塞,即可观察到钠在水中剧烈反应的现象,又可看到气球逐渐…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高一教材(人教版)采用了两个实验,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及氢气的收集与检验.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两个演示实验存在着如下缺点:  相似文献   

15.
高中化学钠与水反应这一实验中,由于不可排除铝的存在,无法肯定收集到的氢气是钠与水反应所释放。鉴于此,建议为了保留原有实验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可用几层纱布或塑料(刺孔)等材料来替代铝箔,改进了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6.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1册)第29面[实验2-4]中存在下列3个问题:第一,塑料瓶的体积未确定,易产生两种不安全结果,一是引爆氢气时会产生较响的爆鸣声,甚至炸破塑料瓶;一是钠跟水反应产生的氢气体积超过塑料瓶体积的1/4时,会将橡皮塞顶出。假如一粒黄豆体积约0.25cm^3,那么,一块黄豆粒大的钠重约0.24g,跟水反应可生成氢气约117mL(标况下)。若用1.25L塑料瓶(如雪碧饮料瓶)和一块黄豆大的钠实验时,挤瘪其瓶体积的1/4,约为313mL,可被产生的氢气鼓起117mL,还剩下196mL将在去像皮塞时被吸入的空气鼓起,  相似文献   

17.
李传庆 《化学教与学》2013,(2):79+92-79,92
一般认为,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实际上是水合氢离子,下同)相作用生成氢气。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欠妥,这里就该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一、两个实验引发的思考1.对这样一个实验大家都很熟悉:向硫酸铜(或其他铜盐)的水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这时反应会迅速进行,反应后得到氢气和氢氧化铜,同时得到钠盐。我们知道,在硫酸铜水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铜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  相似文献   

18.
相信看到这个问题大家都能给出一个否定的回答.在初中化学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三位的金属都不能将位于其后的不活泼金属从它们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同理,钠与任何一种盐的水溶液反应。都不能置换出金属元素,因为钠首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若氢氧化钠能与盐中的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氢氧化物,则可使反应继续进行.而使得最终的反应产物是难溶性氢氧化物,钠盐及氢气.否则只能是钠和水反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金属与水的反应是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手段.较高温度下铁粉能与水蒸气反应是铁为一种较活泼金属的有力证据,但该反应远没有钠跟水反应那么剧烈.为了证明铁是一种较活泼金属,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设计了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实验[1],但该实验方法存在试管易破裂、反应速率慢、产生氢气少、实验现象不明显等不足[2].为此笔者在已有实验改进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不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共48分) 1.氢化钠(NaH)是一种白色的离子晶体,其中钠是+1价.NaH与水反应放出氢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H在水中显酸性 B.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成氢气 C.NaH在水中显中性 D.NaH中氢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的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