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对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实现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2.
加强江苏省高校女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作用的需要。应通过坚持树立新的性别观念、积极转变社会职业角色、增强自我意识拓展优势、树立体育学科新理念,加强体育课程建设等途径,不断提高组织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体育课程改革更新了传统的课程理论,使课程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角色。本文试就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观念转变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新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在教师教育研究中,教师的专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科学地研究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在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任务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的体育教育理念为导向,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更新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增强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及学术研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唯物辩证法、资料分析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课程决策权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课程决策权力的来源有合法性来源和动力性来源;体育教师在表达课程决策权力时应该转变课程观念,努力提高自身课程决策能力和正确认识课程决策权力,做到体育课程决策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则在于体育教师的实际运作。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转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广、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体育教师主动的课程参与,也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呈现出办学主体多样化、培训目标多元化、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发展趋向。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要致力于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推进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变革培训范式,优化培训途径。  相似文献   

7.
摘要: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体育课程理论,使课程理论更好地与体育教学实践相衔接。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是体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其内在影响因素较多。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可以将复杂的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内在结构清晰化,更直接地为体育教师评价和专业培训提供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初步构建了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评价量表,对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由体育课程意识、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资源开发能力、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能力、对体育课程方案的评价能力、自我评价能力8个一阶因子构成;进一步验证了二阶维度由体育教师课程理解、体育教师课程运作能力、体育教师课程评价能力三个因子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8因子结构模型具有最佳拟合度。  相似文献   

8.
从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体育教学体系、职业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提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思路,旨在转变传统体育观念,确立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发高职体育课程资源;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当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加强教法改革,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教改中体育教师能力与理念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力军,体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活跃思维,敢于探索,打破体育教学的一贯格局,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分析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几种主要能力,得出结论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在新的理念下,提高驾驭教科研的整体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跟上教改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改革旧的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应的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为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体育教师必须要教师应该改变“课程与自己无关”的观念,积极参与课程变革,以新的观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是否适应是课程改革稳步实施并进一步深化的关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学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适应状况及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44名初中体育教师的深度访谈,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对体育教师在情感体验、观念认知、教学行为维度的不同描述进行编码,把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适应分为适应、比较适应(被动跟随)、不适应(消极阻抗)三大情形。体育教师总体适应状况良好。适应过程呈现较多类型,主要有阶梯型、N型、V字型、倒V字型、U型等。适应型体育教师在各维度表现得较为积极;比较适应的体育教师认知能力不足或者具备适应的能力,但适应的意愿不够强烈;不适应的体育教师阻抗情绪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老教师群体。适应维度方面呈两极分化状态,且出现了认知、情感和行为适应顺序的倒置现象。影响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适应的主观方面因素主要有:既往教学经验模式的干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认知、应对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意愿等;客观因素主要涉及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包括专业专职教研员缺位导致的体育教师缺乏引导、中招体育加试压力、体育教学安全以及场地器材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了传统体育课程存在的不足,探讨新体育课程观下体育教师的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及体育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以促进教师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体育课程改革从目标、内容、评价等多方面越来越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发展的方向。这要求体育教师对教育价值取向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使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改革需要相协调,以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河北省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体育课程理论研究贫瘠与滞后、体育教师的文化阻滞与能力缺陷是导致教学变革迟滞的因素。提出了构建体现河北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营造支持性的学校合作文化,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探索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等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课程论思维观和方法论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师赋权增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现实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赋权增能较为匮乏,应通过三个方面实现政治、社会、心理维度上的赋权增能: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努力提高中小学校长的体育课程领导水平;加快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各类体育师资培训质量;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锻炼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决策能力、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提高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师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缘于新课程改革。论述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释义和意义,认为:体育教师是影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关键,进而从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加以讨论,并提出提高两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深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真正地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值得研究探讨。为了解影响因素特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并借鉴关心发展理论,利用研制的因素量表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学校与体育教师对改革的需求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复杂度超过预期;体育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质量有待提高;体育教师对职业与课标的认同度较低;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尚未达到改革要求的水准;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利于改革;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此影响中学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程度的主要因素归纳为教师态度、教师能力素质、课改方案、体育文化、学生。在不同的关心发展阶段,五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课程设置创新与学校体育评价目标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课程标准是实施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不明确将引起体育课程实施的混乱,导致体育教师用竞技体育代替体育教育的后果。课程设置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创新能够促进现代体育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起到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体育与健康课标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体育与健康课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面对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外,还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