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健身气功健心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健身气功健心方面的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其健心机制:健身气功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意功";健身气功的实质是对人体形气神的综合锻炼和调控;发挥形气对神的相互关联效应;健身气功中特定动作和发音对神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以"心理生命结构"为切入点,从健身气功的定义、天人整体观、文化养生的功能等分别论述具备"心理生命结构"的理论依据,认为健身气功的"三调"分别对应于"心理生命结构"的三个方面:"调身"即"表象","调息"即"情感","调心"即"意志";"心理生命结构"的"体验"论诱导出"心斋"的虚静功夫则是健身气功"思想停泊的港湾";"心理生命结构"的"意义"论有利于纠正对健身气功的认识误区,进而提出"长年、长心、长德"是健身气功"意义表达"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导引术、气功、健身气功现象之成因.认为:导引术是"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一种界定,气功是"作为哲学的现象学"的一种界定;气功具有"不设定质性",会被具有"设定质性"的健身气功所取代.为了完成健身气功这种"客体化行为"的"意向本质",应不断创编健身气功新功法的"质料"充盈,才能达到自明的"明证性",在全民健身中树立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4.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特有的哲学和美学特征形成健身气功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健身气功在国内外的推广.健身气功文化特征以人体运动为载体,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辩证观、势运道圆的中和观,以及简洁飘逸的服饰之美、流动和谐的音乐之美、优雅流畅的形韵之美等方面.继续深入挖掘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科学普及健身气功,将成为健身气功科研工作者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学稼 《武当》2013,(4):48-49
论得药1、什么是药物《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人道言浅近》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后天的精气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认为:外显的"形"是中国武术内在的"神"所寄托的依据,以形传神;其次,内化的"神"是中国武术外在的"形"所体现的灵魂,神为形之用;最后提出,"内外合一"的"形神兼备"是中国武术整体体现的关键,"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唯有如此,才是中国武术技术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完整呈现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闫民 《体育科学》2015,(2):90-95
某时代的哲学理念集中反映这一时代文化精神,一定时代的文化精神又是对哲学的最好诠释。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与八卦掌、形意拳被称为传统武术的代表,无论是创拳思想、拳理、拳法以及传承机制,都印证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子,坚守"身心二元合一"、注重"内外兼修"身体观,动作方法的运用体现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明显区别于西方哲学"身心背离"的二元身体观。太极拳凭借身体的"体悟"和"习悟",达到身心一统、内外兼修的目的。基于传统身体观视野认为,太极拳运动立足于客观的身体、通过客观身体沟通自然、社会和自身、注重客观身与主观身的高度合一、从身体实践中感悟人生、关爱生命价值的身体行为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合一观相吻合,与儒家倡导的修身、道家养生的思想一致。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形神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远 《武当》2003,(10):18-20
身心之在,古哲谓之形神。《练功秘笈》曰:“有形谓之形,无形谓之气,运有形与无形而会之谓之神。”哲者又云:“形者有为之功,神者无为之德。”古人又云:“灵明知觉之谓神”。清玄散人曰:“神者,变化(阴阳)不测之为神,昭感应化者为神,出乎意料者为神,不由思虑智慧而得者为神,拳技武艺运用自如,依随自然,不凭思虑所出而制胜者为神。”  相似文献   

10.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比较研究、哲学思辨的方法,阐释武术内蕴之"势"的美学思想."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透视生命气象的"动"机之"力",蕴涵"力"的刚健之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脱胎于中华文化的武术重"势"不重"形",正是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化、开合收放的内部张力形成不同的武术之"势",从"静势"、"动势"中彰显流体的生命意象."势"的美学思想体现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造型中的"力"之美、运动中的"气势"美、运用中的"劲"之美."势"是"力"的含蓄,"力"是"势"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气"化思想影响下,武术"尚劲不尚力","得势"实为"得劲",从而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尚力"技击术的中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练太极拳用意练气,关键在于对气的理解。按照形、气、神整体生命观的理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从繁体“氣”字来看,在“氣”字中有一个米字,这个米字说明,人吃进的五谷杂粮,在胃肠中气化而成为“氣”,气功学称之为水谷之气。古人认为,水谷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用现代话来说,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随血液循环,周流全身,无孔不入,无处不到,供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故曰:“气者,体之充也。”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美学角度观照健身气功,认为:对"气"的最初认识是研究美学与健身气功的切入点;修炼健身气功所产生的"恍兮惚兮"的美是一种"无言之美";"心斋"作为健身气功的虚静功夫所呈现的实际是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浅析健身气功防病治病机理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健身气功通过调心、调身、调息,在心理上调节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在生理上可疏通经络,保证人体气血畅通。通过特定的形体运动、呼吸,以心为主导的整体养生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由于精、气、神存在,健身气功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健身气功"概念形成的文化语境进行分析,其中蕴涵着两种身体文化观念,其一是以"气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观念,另一是以"健身"为代表的西方身体文化观念.这两种文化观念共存于同一个名词之中,结果造成了"健身"观念与"气功"运动形式之间的名实不符、健身效果计量评价与感觉评价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气功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健身术、养生法。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精、气、神的锻炼,从而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修炼气功可增强体质,发挥人的潜力,开发智慧,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但是通过气功锻炼能否有效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是否能对大学体育教学有所促进?为此,笔者结合本校1989年开办的两期气功班,以及学生体育课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健身气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气功·气舞是其在追求艺术美感方向上的最新尝试。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对健身气功·气舞裁判规则、实践情况以及后续影响的分析为基础,以健身气功功法原理为根本,依次从健身气功·气舞的名称、功理和审美观三个层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显示:健身气功·气舞在名称序列上的不对应性和旨意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受众的理解;对健身气功功理诸如外在神态、练养结合等的疏忽会使"功"朝着"舞"的方向发展;健身气功·气舞中附加元素过多无助于审美移情的产生和固有境界的营造,目前其发展方式也与绿色简约审美观有所背离。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车星辰 《武当》2007,(12):34-34
今之习拳者,有的偏重于形,有的侧重于意(神),甚至还有只求神意而不重形骸者。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想,一个习拳者连最基本的外形间架都做不到,何谈千奇百怪的"神意"与"假借",岂非耗神损气之"空想"?因此,愚以为,习艺者必先求形,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的技击理念迥异于西方格斗项目之技击观,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智慧与生命关怀。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身体伦理学的视野出发,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的"点到为止"体现了一种中国人独有的辩证法思想,它遵循着"以身为度"的身体行为规范,深契着"为仁由己"的身体伦理教化,践履着"利用安身"的身体处世智慧;它是"德性与能力"内在交融的修养之方,内矩与外矩相互关联的自在之境,成人与成己彼此交错的高扬之维。它演绎了一种智慧形态的境界,这一境界进一步赋予了意义世界以深沉的价值内涵,习武者的主体性价值在这种"身德互训"的场域之中最终得以真正落实与开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已普遍地将气功学内容纳入了体育教学课。气功的特点是对人体最基本的精微物质“精、气、神”整体性的锻炼。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去消除人体内部的不平衡因素,使人体经络畅通、血足气充。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以身体训  相似文献   

20.
苏建友  杨松 《武当》2015,(1):33-35
古谱日:"目瞬神往,神动气随,力随气运,身随势变。"这本是与生俱来,人人如此,纯属自然。依俺山东营县人说,那是"天生的"。这几句话可不是现编的,也不是谁首次发现披露的,一开始学习形意拳,你能知道就行,至于它的源流出处,理论浅深,发展如何,都不必深究,而"神不外游,气不外散,志不它用,勿忘勿助",和什么"助"则气暴而易乱,"忘"而气荡则易散,就有了实质性的学习内容了。单纯的"大道至简,无法即有法",是对有功夫造诣高深的大师们说的。年轻朋友和初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