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吕妍 《新闻传播》2023,(15):9-11
做好对外传播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和担当,也是彰显当下主流媒体融合力、传播力、影响力的试金石。短视频在“讲好中国故事”工作中具有契合国外受众阅读习惯、话语模态多样化、易于激发受众情感等优势,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用户习惯推出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塑造画面丰富的动态影像故事内容,借助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需要合理应用技术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助力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宣传思想战线队伍的传播工作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对外传播力,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宣传思想战线队伍的排头兵与智库融媒矩阵的对外传播“先行试点”,根植于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承载着“红色印记”,在主流媒体新型化的传播战略引领下坚定不移地走好新时代对外传播“赶考”路,开展中国特色式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索与实践,不负新时期寄予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期望与要求,并交出一份“弘扬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大国形象”的“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3.
李晶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52-253
中国电影在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之时,它就成为了一个“Made in China”的中国品牌,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所以说中国电影肩负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本文通过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历史和传播状况两个方面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进行概述,继而对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进行论述,最后探讨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徐健  严兰 《新闻世界》2010,(11):139-140
全球化浪潮席卷各个领域,文化传播也不例外。电影无疑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本文以戛纳电影节中获奖的华语电影为参照,解读国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特点和问题,并借鉴好莱坞的成功模式探讨华语电影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加强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的要求.本研究通过选取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选取自2000年以来我国有关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相关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学术共同体建设、关键词聚类等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有关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议题的研究自2012年以来有了大幅度提升,相关研究数量逐年增加;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研究也经历了"对外宣传—对外传播""让世界知道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借船出海—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路径"等内容的迭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影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更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在各种国际影展上频频获奖,不仅为中国电影赢得了空前的关注与荣誉,也加快了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进入全球市场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显要.对外传播的现实需要由此而生.一、中国崛起与对外传播中国对外传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与中国逐渐上升的国家地位有关.现在,已经不是中国要不要“出头露面”的问题,而是到了中国必须在国际上发出声音的时候了.现实的情况是,一有风吹草动,外界就会对中国的立场和态度说三道四.稍不留心,中国政府、中国国人的所言所行便可能给中国形象、中国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这种高度的国际关注加上原有的负面刻板印象,给中国的对外传播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姜波 《东南传播》2016,(7):31-33
电影作为较易被跨文化受众接受的文化产品之一,在中国对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效果一直不理想。文章从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出发,提出转变传统对外传播观念、开创中国电影教育新路径、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新媒体优势、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以提高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孙凯宁 《青年记者》2017,(26):69-70
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形象” 无论是从美国发展历史还是社会组成来看,非洲裔群体——黑人群体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好莱坞电影自产生之初到兴盛再到如今,一直都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国家形象、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对外传播的途径.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除了其独特的商业属性外,最为关键的是其对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和文化的传播.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形象”的嬗变是随着“黑人问题”在历史、社会中发展而变化的.黑人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不同体现也正是不同时期美国主流文化对黑人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郭竞 《传媒》2016,(4):49-50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传播已经成为国家展示自身国际化程度、整体形象、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地位更是日趋显著.然而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原因,“中国自己的声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效果不甚理想.随着中国大陆对外开放日益向纵深发展,“跨文化传播”逐步常态化,电视英语节目也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着中国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获得与此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外新闻传播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央视英语频道为例,力求寻找到能够提升中国电视英语新闻对外传播水平、把握其发展走向的更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秀丽 《新闻知识》2023,(7):13-17+93
文化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载体和契机。优秀图书出版物既是本国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知识流动的媒介。2004年至2022年中国在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奖的24本图书携带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借助可视化设计语言的图像叙事,以莱比锡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以及世界各地的巡展为文化推介契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精彩案例。研究发现,“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和全球巡展,使中国的获奖图书在显性与隐性两个叙事层面担当起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并促成他国受众形成对中国文化、中国美学、中国思想的“他者想象”。显性叙事层面主要指传统文化元素的图像可视化设计,隐性叙事层面主要指这些获奖图书中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隐性植入。  相似文献   

12.
陕西电影人曾经创造了中国电影的辉煌,陕西电视剧生产也是全国的重要力量.陕西应发挥优势,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利用和合理转化,走出适合陕西影视产业发展的道路. 陕西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影”)曾经代表了华语电影的最高成就,共获得国内外奖项300多项,出口影片80多部,超过中国大陆出口电影总量的1/4.至今我国大陆获得柏林电影节4座金熊奖、8座银熊奖的导演全部是陕西人,并由西影投资.金熊奖的获奖导演为张艺谋、谢飞、王全安、刁亦男,银熊奖的获奖导演为谢飞、张艺谋、李杨、顾长卫、王全安、刁亦男、娄烨.“十二五”期间,陕西生产电影92部,27部在央视播出,《推拿》等多部电影荣获国内外大奖.曲江影视集团出品的《窃听风云》票房达1.1亿元,为华语警匪片中的翘楚.  相似文献   

13.
对外宣传片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的责任。中国对外宣传片经历了由“相对模糊”到“被动提供”再到“主动投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内容上,对外宣传片可借用西方“叙述模式”,增加客观性和故事性,在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降低一些“语境”高度,以便西方理解。在发行上,可以增加境外播放频率,变“单一”传播渠道为“多样化”传播渠道,以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对外宣传片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嘉婧 《青年记者》2016,(28):26-27
故事的生动性、形象性、情节性的特征,有助于让民众更加主动地接收信息、理解信息,弥合跨文化传播中的鸿沟.在近些年的对外传播中,故事成为了一种主流的讲述手段被反复地实践.在对外传播的背景下,需要根据传播的意图、传播的环境进行被传递信息的选择,一些特定的故事题材和内容,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中更有利于帮助中国构建积极的国际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李霄 《传媒》2017,(18)
电影作为当前的主流文化产品之一,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新风貌,对传播中华文化、输出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探析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历程,笔者采集整理了IMDB电影数据库中2016年有关中国电影作品的数据信息,初步解读了我国电影在海外合作、产品推广的概况,以期为我国电影行业和有关部门推进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影响世界,提供一些信息辅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影视的跨文化传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外国大片的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对中国的主流文化构建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本文从外国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冲突,进口大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缺失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的主流文化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电影这一大众传媒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杨妮 《今传媒》2017,25(10)
与新闻媒体传播相比,文化产业对国家形象是一种浸透式、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传播.在全球化的今天,受众越来越关注主流文化的符号生产,这种软性传播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电影因其声画合一的视觉性、情节故事性、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以及电影产品的全球流通性等特点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显示出强大的软性功能.中国电影进入世界影坛,在实现其独立的艺术实践中,也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的风景形象.本文分析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电影对国际受众中国形象认知的软性影响,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次创造"、主流历史的正面表述、故事与人物载体、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视觉传播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传播的单向度特征日益明显 ,双向性诉求被忽视 ,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受到削弱。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 ,承担着民族国家的历史重任 :不仅要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 ,而且要树立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现代“中国形象”。当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失语症”问题 ,本文试图站在国际化的视角 ,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方面入手 ,检讨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上的失误与偏颇 ,探索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