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本文通过阐述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课程安排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我国运动训练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为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德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课程门数较多、理论课比例较大的特点,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对学生的运动水平要求不高,进行典型的通才教育.基于此,分析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提出优化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开发特色课程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北大学2010版"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为参照,经过多学科专家多次论证并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从培养目标入手,以课程设置的原则为突破口,对中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论证与探讨,目的是使运动训练专业更好适应社会和人才发展要求,为我国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处理好八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中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分析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中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基础课与专业课,谭程与教学、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衔接、课内与课外、课程与课时比例和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等八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其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并针对此现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着力挖掘更多突出学科特色的课程;合理把握医学课程设置比例与深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部分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等。以期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部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较好,课程设置较合理;但应改革现行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教学模式,增加副项、实验课比重;专项课教学中增加学生参与设计技战术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机会;扩大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选课范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应用型运动训练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体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新文科视角,分析社体专业课程结构现状、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目前社体专业课程结构存在通识课与学科基础课占比较高,专业课与实践课占比低,课程结构横向关联较小,纵向层次性和连续性不强;理论课程多,运动技能实践课程较少;缺乏跨学科课程,专业拓展课开设数量不足以及专业特色课程不鲜明等问题。基于新文科对社体专业课程设置的新要求提出,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要求与学生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设置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课程,构建多层次、融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体系等对策来优化社体专业课程结构,以此来提高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归纳和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由于就业岗位的激烈竞争,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提高,导致运动训练专业的就业出路较难;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运动训练专业没有明显的优势;同专业不同 专项就业情况也出现很大的差异等,因此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就我院运动训练专业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等对其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提出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全球视野下国外体育院校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为我国当今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未来发展寻求出路。通过对比各国在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面各自特点,其中:我国和俄罗斯表现出了"专一型人才"教育模式,但也正在向美国和日本的"全面型人才"教育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归纳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对运动训练专业网球专修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方向等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指出运动训练专业网球专修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网球专修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期提高运动训练专业网球专修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网球人才,为运动训练专业网球专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体育赛事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保健体育师资建设、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赛事等影响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成都市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开展现状调查研究,分析出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在建设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程开展现状的态度,为扩展体育课程体系,为扩宽教学内容,提升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入手,结合实际,剖析现阶段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找出其存在问题及根源,阐述了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其改革的对策及建议。研究认为,运动训练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做到围绕学生发展、社会需求、课程目标、实际情况和授课效率等5个方面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妥善、有效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教育部强调丰富和优化高校课程资源的文件精神,将竹竿舞在高校开展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竹竿舞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吉首大学体育课堂中竹竿舞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研究结果表明:吉首大学竹竿舞教学缺乏专门性教材做理论支撑,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不明确,没有独立的课程开发,师资力量的欠缺等问题。并提出开发策略:申报竹竿舞新开课程的开设,培养师资撰写与研发课程教材,竹竿舞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将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提出转型期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路:(1)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依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交叉学科和通识类课程;依地域特点和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等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课;(3)把毕业前集中实习调整为分阶段见习或实习,适当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依所在地市的中小学、社会体育健身场所和培训机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科研方法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贵州民族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贵州民族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体育基础课和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的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贵州民族高校的特点,提出拓宽课程管道,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体育课程的建议,对深化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地缘优势,黑龙江省高校的冰雪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进行解析,然后从四个方面对黑龙江省高校冰雪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现状给予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的结果对黑龙江省高校冰雪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配置提出合理化建议,包括加大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大冰雪类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课程内容设置多样化,丰富学习方式,大力推广冰雪运动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15所高校体育通识课开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揭示湖北省高校体育通识教育的现状,找出目前体育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体育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王素改 《体育科技》2014,35(4):141-14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新课改的视角客观梳理湖北民族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课程结构较为合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学时分配达到《课程方案》要求,学分规定在全国高校中属偏多者;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任选课学分、学时比重远远低于限选课的比重.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但缺乏纵向深入;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多,课时少;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努力与当前研究生教育接轨.建议:进一步调整选修与必修、任选与限选比例;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重;进一步构建民族特色课程设置体系,突出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本研究依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按照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试图对现行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再分析,阐释现行课程方案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革的相关对策,并尝试重新构建培养模式,以期培养“供求”对接的体育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