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清代蒲松龄所著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其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并涉及许多有关婚恋的问题。本文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主体,对婚恋故事中女性所体现的主动性、男性对女性的精神依恋、两性关系中的进步观念和人与异类女性的婚恋进行了阐述,力求发掘这部文言小说所包涵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为清代蒲松龄作。蒲松龄从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大约40岁左右初稿完成,以后不断修改、增补,近50岁才定稿。小说题材大部分源于民间故事和稗文野史。全书有400多个短篇。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在坎坷的人生境遇下发愤著述,写下了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聊斋志异》。可以说他的情感生活、不同年龄阶段的创作心态都寄托在了《聊斋志异》当中。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1640-1715)用尽毕生心血创作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作的每个阶段,以至于创作每一篇作品时,具体的心态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人的内心又是最为深邃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创作心态,本文从蒲松龄的生平经历人手进行研究,将导致他心态变化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并根据生平经历推断出《聊斋志异》创作时期的主导心态,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蒲松龄的具体创作心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史景迁是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在其史作《王氏之死》中,蒲松龄这个名字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聊斋志异》的篇章也被数次采用。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决非偶然,而是有诸多因素做支撑。在《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解读蒲松龄,并通过蒲松龄观察郯城社会现实。另外,史景迁整合《聊斋志异》的故事材料,使这一史著极具文学色彩,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书中人物达到七百多人,其中六百多人作者给予了较具体的命名。其多种多样的人物命名传达出深刻的暗示和隐喻,借以展现人物形象、安排情节和结构、突出主题,呈现出显著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言短篇小说历经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到宋元已一蹶不振。然而进入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异峰突起,取得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从科场失意的经历、不同凡俗的才华、孤介峭直的性格三个方面探讨了蒲松龄这一成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学即人学。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在人性中应当具备哪些品质?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以儒家伦理为基准,为我们展现了他对于人和人性的一些看法——仁、孝、义、心正、轻利等一系列美好的传统道德,他认为这些应当是人性中所不能缺失的,给生活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的人以莫大的启示。《聊斋志异》这部艺术的瑰宝,其精神价值对现代生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著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中的顶级精品 ,由于它意蕴丰厚 ,有难于穷尽的理性意义。一般读者不太容易理解其深刻内涵 ,上世纪 80年代以来 ,很多研究者都来阐释这部伟大作品 ,出版了众多的评赏《聊斋》的著作 ,如《聊斋志异鉴赏集》、《聊斋志异评赏大成》、多种版本的《聊斋志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乃至整个清代,白话小说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优点而虎踞文坛,蔚为大观。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金瓶梅》、《儒林外史》,直至《红楼梦》的出现,古典文学由文而白的趋势毋庸置疑,但文言小说自宋以后便逐渐没落,至明清尤甚。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在白话小说盛行的时代,选择文言创作,并且重新赋予文言小说蓬勃旺盛的新生命,给枯竭艰涩的文言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而且反映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差别。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蒲松龄的对士子身份的执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创作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蒲松龄以文言文创作《聊斋志异》的背后意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蒲松龄的生活道路、所处时代状况探讨其重视学习民间文学的原因,并从情节、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结构以及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还论述了蒲松龄有意识地学习民间文学的进步思想及其小说中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在清初文坛异军突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明清以降的社会思潮、时代风尚和小说本身的演进是其客观原因,而蒲松龄的主观因素和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是其突起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杨玉军 《教育评论》2014,(4):153-156
蒲松龄既是文言短篇小说大师,又是乡村塾师,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有深刻体验。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一批勤勉敬业、爱惜人才、循循善教的乡村塾师形象,展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除创作了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外,还有大量的诗文及其它创作,而不少诗文与《聊斋志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们都是蒲松龄表达"孤愤"人生体验及丰富情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有着"文起八代之衰"之功;蒲松龄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乐仲》中乐仲到南海寻母《续金瓶梅》中了空(即西门庆之子)到南海寻母(即西门庆之妻吴月娘)的描速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丑俊巴》中之潘金莲的形象也来自《续金瓶梅》,而不是《水浒传》或《金瓶梅?。而且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紫花和尚》中提到的丁野鹤,就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这表明蒲松龄是熟悉丁耀亢的。由此可推断蒲松龄在创作小说与戏曲时曾经借鉴过《续金瓶梅》。  相似文献   

20.
《宝儿》     
内容简介《宝儿》是根据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贾儿》改编而成。《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记有传奇、志怪、轶事等等,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据说,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时,曾摆了一个小茶摊,请来往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然后赋予这些故事更为神奇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