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要求其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开放的,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又有助于其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实施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推动着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2.
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英国研究型大学秉持学术自由的坚定信念,以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主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借鉴英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应该树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设计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定向,以书院制、导师制与宽松的专业选择制度为基础,构建了通专结合,面向学术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系。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存在培养理念较为趋同、特色要素凸显不足以及过于依赖资源投入等问题。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理念,探寻人才培养的特色要素,增强培养模式创新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工程人才培养的历史分析,总结了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并以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为切入点,系统比较了国内研究型大学中典型的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华中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构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更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为此,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必须从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出发,全面构建人才培养的学科平台、科研平台、研究型课程平台、国际化平台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校园文化等平台,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变革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美国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模式创新推动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采用研讨式和研究型教学方法,强调个别指导和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评价突出"向教性"和"向学性"。受此启发,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以协同培养为路径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以完善评价机制为导向加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研究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质量与素质要求、考察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创新教育状态和解读创新人才培养诸要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研究型大学应当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具有显著类群识别特征的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要科学厘清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价值旨归,直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把握必须遵循的应然导向,从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突出特色优势构建和谐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瞄准核心关键构建多维度的科技创新体系、扩大社会影响构建双向循环的开放合作体系等四个方面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型大学具有高水平学科、高素质师资、前沿性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优势,理应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但最终体现于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培养方案的问题会使人才培养"先天不足"。下面以某典型研究型大学为例,分析本科培养方案现存的问题,并就如何改进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代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本文从当代知识理论的新视角,对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全面知识"的教学观与教育观,指出了它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大学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该项目为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专项路径,打造了全新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在这一培养计划框架下,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组织开展了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文章跟踪研究该项目的实施情况,在肯定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反思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本硕连读+跨学科+研究型教学”的培养模式,以优化拔尖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外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参照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从理念嬗变来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才培养,但也会带来高等教育组织变革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教融合理念演变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和创新期四个阶段。从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为实现优质科教资源整合,高校围绕发挥科研专家、组织创新和科研平台资源集聚优势,形成了大师领衔、书院制培养和科研平台依托三种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拔尖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发挥科研育人优势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提高科教融合育人成效还需在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制度等方面持续改进,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庄严使命,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更发挥着以一持万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益凸显,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行业特色高校办学和学科优势,结合工科材料专业的特点,结合国内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现状,就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涉及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构建国际化合作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为行业特色高校工科专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目前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境。同时归纳总结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试行以来的一些有益探索,强调个体指导、平等关系和互动式教学是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并提出了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成都大学是一所省市共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学校于2015年成立张澜学院,作为学校优秀人才培养基地、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和教学管理试验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通过构建以高质量生源、严格的淘汰制度、配备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式的教学模式、荣誉制等为培养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在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人才培养成效逐步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7.
本科教学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西南大学以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实施"2+1"学期制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行研究型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国际化办学、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八项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模式的改革,关系到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进程,是办好开放大学的核心内容。开放大学教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教育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是远程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重要命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密切相关,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教学模式,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国家发展的动力源于创新,创新依靠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才能保证发展动力。因此,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研究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拔尖创新人才从大学本科研究型人才培养开始,本文从认知过程讨论研究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成才环境,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讨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模式和对策,并进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