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进入新课改以来,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呼唤生态课堂。生态课堂以人为本,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涵盖的是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社会生态系统、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两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体育新理念,为生态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科学化、网络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城市的生态化发展进程,增强国民体质,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给学生,使学生既学会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会学教师没有教给的知识。因此,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化学的主人,才能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提到“教学”,往往片面的理解为“授课”,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应该…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最重要的途径是和谐教育,教育承载着培养具有良好人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和开放视野的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重任。语做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性相统一。语课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和谐的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受自然灾害破坏后的地区,生态系统受损更加严重。本文针对灾区生态破坏的特点,指出在灾区学校分层进行生态教育的方式可以使灾后地区形成一种全新的、客观的、科学的生态观,对于灾区重新实现自然和人类共存和谐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的理论溯源之一,它立足于“人类尺度”,着重分析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致力于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学习生态社会主义成果能为我们寻求一条有别于西方工业化的生态发展之路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然生态的恶化与人类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社会理想密切相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人和自然相处的方式。以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宫泽贤治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其"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在生态自然观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个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群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争展开。在错综复杂的话语交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走向预定的和谐。在此情境下,卡尔维诺以《分成两半的子爵》给出自身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物性和人性是相通的,二者相互塑造又相互转化。通过植物想象,卡尔维诺描述了薄荷、迷迭香是如何“驯化”人类的认知,并参与到麻风病人淫乱形象的塑造过程;葡萄、橄榄是如何被人类“培育”,进而成为西方传统中具有道德属性的植物。在上述4种植物与人类想象互动的过程中,卡尔维诺看到现代人只有通过想象突破对自然的固有观念,人类与自然才能连接成为崭新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深入地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时至今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引来了强烈的“报复”。人类若想在自然界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就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因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西方学者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学说。在多年研究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经济社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些观念在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谐"——审美教育的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美的基本内涵 ,审美教育作为以美来培养人的活动 ,“和谐”即是其不可偏离的基本指向。审美教育以塑造完美的人格、创造和谐的社会为教育目标 ,通过构建和谐的审美文化 ,在促进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使所培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人性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休闲体育的人性根据和意义,以及人性通过休闲体育能达的境界,认为休闲体育是人性系统内在生命与身心的和谐、社会关系及心理精神的和谐、人与外部自然及社会的和谐,以及这种和谐不断提升的趋势、状态和境界;并进一步阐释了休闲体育和谐发展理念及其原则等.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 :自然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明确了自然教学不应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要“指导”学生“自行”去探究知识 ,经历探究过程 ,使之得到磨炼 ,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 ,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指导”与“自行探究”之间存在不协调 ,出现教师“指导”太细 ,完全代替学生的“自行探究” ;或者教师放松“指导” ,使学生盲目“自行探究”的现象。如何才能使“指导”与“自行探究”之间和谐统一 ,做到“导”而不死 ,“探”而不乱 ,使指导起到引路作用 ,同时又使自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生态文学书写主要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生态理想”三个向度展开。首先,自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游牧民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逐渐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冲击,致使森林、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集中表现为森林萎缩、草原退化、滥捕滥猎、物种衰减等。其次,随着现代社会中自然、神性等逐渐被祛魅,人类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均遭遇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在黑鹤笔下主要表现为对动物生命的冷漠放逐、对消费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狂热追逐等。最后,黑鹤认为人类应秉持生态整体观念,同时与自然世界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惩罚”和“教训”而非一味用“爱”或“信仰”来拯救失范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以群众体育促进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社会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的新阶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于体育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使之与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由于体育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使之在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融入、改善社会治理、传播社会价值等诸多领域具有促进社会建设,构建社会和谐的独特功能。尽管群众体育具有促进社会建设的诸多功能,这些功能不会自然地发挥其作用。要激活群众体育的社会功能,使之在我国社会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在转变观念、以群众体育促进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小团体组织的社会功能方面做出努力。将群众体育的基本目标由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的健身,转向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将发展群众体育的“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寻求群众体育与社会建设的结合点;通过群众体育与社会建设的互动,达到以群众体育促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促群众体育的双赢局面。因此,以群众体育促进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进入这一发展时期的现实需要。群众体育与社会建设结合,也为我国体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精神。为实现“确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构新课堂”,我校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启发性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一、什么是“启发性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一种本能,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基本方式。但中学生科学认识的层面较低,探讨研  相似文献   

16.
对于社会发展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其重要性探讨,而在于“寻求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社会发展力量之源的自然、人性与物欲等方面的探索虽然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现实思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性。但这些建立在自然、人、社会关系和地位基础之上的独特反思,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发展方面的真知灼见,至今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人性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篮球运动作为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衍生物,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国传统人性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人性文化既为现代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又导致了其“稳、慎、温柔、平和、缺乏对抗”的特点,对比美国篮球的“个体本位、富于创造、不断推陈出新”的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的传统人性文化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主要产生了“重集体、轻个体;重求同、轻立异;重和谐、轻斗争”几方面影响。从人性文化的视角出发,改变长久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建立新的,适应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篮球培养、训练、和选拔机制。从而能使中国篮球步入世界篮球强国之列。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层面的统一体。人性视野下学生全面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身体健康发展是"首要前提";品行优良和实践能力强是"核心内容";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是"关键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是:教育要呵护学生的身体和关爱生命;教育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和实践能力;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再创造、体验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从“怎样使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怎样使学生会学知识”,从“怎样更容易教给学生知识”变成“怎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传播科学、传播真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地方,是承接人类精神文明的纽带,但是目前中国的大学普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校园里的人文教育非常薄弱."重术轻道"的结果就是使很多学生失去了"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