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冉茂良 《成才之路》2010,(31):46-47
一、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基础《标准》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  相似文献   

3.
唐小慧 《中学文科》2009,(16):117-117
任务型教学强调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使师生、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合作教学,发觉其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及学习激情,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气氛中,通过活动、竞争、实践等合作方式,能顺利达到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交流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创新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就不曾发生教学。如教学只是单方面体现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反响,教室里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反馈.这种教学就不是真正定义上的教学。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才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互动”在英语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邱蕾 《中学文科》2009,(9):70-71
【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过程”。在互动的课堂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呈动态信息交流,而不是单向的传授或被动地接受。只有平等地参与课堂交流对话,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当然,有效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问题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理解现行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流与相互影响,它既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  相似文献   

8.
交往教学论是一种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理论,以"追求解放"为目标,注重"相互交流"课堂心理环境及"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交往教学论所孕育的教学的交往性、交往的永恒性及交往成分的双重性有利于展示个性、实现自我,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构建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通过互动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而思维的碰撞可以闪现智慧的火花.师生互动是“生成”的动力,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11.
陈卫 《职业技术》2005,(6):62-62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而有之.  相似文献   

12.
正一、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要有新观点、新方法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  相似文献   

13.
关义飞 《云南教育》2003,(11):16-18
一、合作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把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教学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师生互动"关  相似文献   

15.
交往教学论的特征及理论价值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知识经济、科技革命、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教学理论和实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交往教学论是对交往哲学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主动回应,也是对新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强调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教学语言为中介,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这样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就没有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的正本清源。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因此,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有动态信息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构成了课堂教与学的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地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相似文献   

20.
交往教学论是一种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理论,以"追求解放"为目标,注重"相互交流"课堂心理环境及"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交往教学论所孕育的教学的交往性、交往的永恒性及交往成分的双重性有利于展示个性、实现自我,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构建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