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汉英两种文化中的亲属称谓系统差异很大,亲属称谓词存在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现象.《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亲属称谓词的大观园.英译本较著名的当属杨译、霍译及乔译.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对翻译文化的特有词或空缺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拟亲属称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交指示语。通过对《红楼梦》两种译本中拟亲属称谓翻译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英汉拟亲属称谓反差强烈,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中西拟亲属称谓异同的认识,可以减少语码转换中读者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亲属称谓不仅是文化的缩影,在整个称谓系统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讨论了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及成因,并选取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亲属称谓的翻译,比较和分析了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亲属称谓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汉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独特之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为一部家谱式的小说,其亲属称谓的运用,突出地表现了汉语亲属称谓所具有的严密的体系性、严格的等级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瑾程 《邢台学院学报》2009,24(4):57-59,62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导致了英汉语中一些词汇的不完全重合,这就是文化含义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文化含义词的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亲属称谓词是文化含义词的典型代表,以<红楼梦>中的亲属称谓词的经典译本为例,论述文化在汉语亲属称谓词英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探讨汉语亲属称谓词英译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原则及语用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亲属称谓是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称谓方式。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该称谓方式至少受到四种语用原则的支配 :亲疏原则、年龄原则、地位原则和礼貌原则 ,并且在这几种语用原则的作用下 ,拟亲属称谓语产生了其特有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汉语表达对称的方式丰富多样,显示出汉语强大的表达力.亲属称谓是其中的一种.拟亲属称谓是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一种方式.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著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茶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亲属称谓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可以得出:随着宗法观念的淡薄,用亲属称谓表达对称的方式有弱化的趋势.拟亲属称谓是汉语对称表达方式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研究发现,汉英亲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实属难事。霍克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翻译《红楼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读者反应论出发,对《红楼梦》中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采取了恰当的处理方法。通过摘取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并对之试做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反应论对汉英文化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丽萍 《文教资料》2009,(32):45-47
英汉亲属称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首先对两种语言称谓系统进行归纳对比.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两种语言称谓系统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亲属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宋书》中的亲属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书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并把亲属称谓按父系、母系、夫系、妻系来分析,发现《宋书》的亲属称谓语含量丰富且多样化。它反映了中古汉语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过渡时期单音词复音词并存、主用单音词的特点,同时部分亲属称谓语还保留了上古汉语亲属称谓"小辈不分性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与《红楼梦》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红楼梦》是以女性世界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创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一个奇迹 18世纪中叶,出现《红楼梦》(指前八十回,下同)这样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个奇迹。人们常常把《红楼梦》说成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其实,《红楼梦》比作为一种文学潮流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要早近一个世纪。《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同批判现实主义也有很大的不同。《红楼梦》问世的时候正当欧洲启蒙运动滥觞之时。启蒙运动的一些文学名著,如伏尔泰的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文化研究是在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观照中揭示文学的深层内涵。因此,对《红楼梦》文化研究进行学术扫描和理论界定,需要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启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尤其是对于满族文化的了解,为新中国出版的《红楼梦》作了第一个注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红楼梦》的读者,也为以后的《红楼梦》新的注释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功先生对于《红楼梦》注释的开创性工作,其视注释为学术的严谨态度,乃至对于曹雪芹文物、《红楼梦》版本的鉴定和所做的其他研究,影响熏陶了当代众多《红楼梦》的学人,在《红楼梦》的流传史和红学的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其自身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不可重复的。但是,这种品格却不是与生俱来或凭空而降的,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林黛玉以前诸多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个性品格的涓涓细流,才在《红楼梦》中汇成了黛玉品格的一泓清水.黛玉品格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而且是一种极度升华状态的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19.
张方 《考试周刊》2014,(81):22-23
红楼梦精深而高雅,其思想意识、文化差异与当代西方差距很大。《红楼梦》中的遣词造句包含深刻的东方文化,翻译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其文化内涵很难翻译出来,出现文化缺失。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从而降低了读者理解红楼梦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在《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选取部分译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在亲属称谓方面、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方面、社会历史习俗方面以及在宗教信仰方面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以及传递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并且指出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