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体操普修课基本体操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学校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对体操普修课的基本体操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由分散教学变为集中教学,实行了四个规范和一个加强,重点强化了基本体操理论、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实践结果表明:基本体操教学改革,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必须紧随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现有体操课程成绩评价体系虽然体现了"三基"的要求,但其考核仍重竞技体操轻基本体操,重动作完成能力轻动作创编能力,重示范能力轻教育教学能力,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不能较好适应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以反映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为宗旨,对要求学生掌握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核.  相似文献   

3.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体操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体操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能力,能独立地正确地完成动作讲解、示范及保护帮助等。以前,体操教学一度出现过重运动技术,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倾向,学生技术水平相对是提高了,但教学能力降低了,以致造成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对体操术语、口令、队列、队形练习的使用不好,对基本体操的掌握不熟练或不准确,在教学方法上只习惯用老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对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体操普修课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性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体操技术课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及科研能力;对研究性教学认知误区、教学评价机制及教师教学观念是影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推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混合式教学改革下的体操普修课进行研究,运用混合式教学改革,证实体操普修课在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两种不同模式下的学生专项体能、专项技能、专项理论、教学能力四方面的教学成果差异性。本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对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与分析,提高体操普修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体操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巩固的能力。本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为今后体育项目的教学提供更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后发现,在基本体操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实践不足、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了重视理论与能力培养、加强教学能力传授、完善考试评价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三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时与学分较以前有大幅下降,学生基本没有体操方面的基础,身体等专项素质方面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体操房场地偏差,器材陈旧,学生意见较大,约1/3的学生对体操普修课没有学习兴趣,体操普修课给学生的感觉是“技术动作多而难”,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解法和示范法”为主,教学评价采用“技术考试、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模式。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体操课程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调查、对比和实验等研究方法,对体操普修课"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两轮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它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的束缚,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对提高学生关系、学习兴趣、动作技术水平及学生的自身能力等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体操普修课教学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体操普修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采取让学生“模拟教师”的教学操作,即让学生做准备部分实习操作,试教技术动作,理论试讲答疑等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对比,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学生实践能力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体育院、系培养目标是中学体育师资,体操专修课是在普修课的基础上对有关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进一步地深入和提高,它是属于一种提高课。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一方面靠教师课堂传授,另一方面还要靠学生自学,因此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中,除传授体操专修课有关知识外,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体操专修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体操理论知识要为体操教学实践服务这一问题,提出了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体操普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自变量,学生的技能、技术、理论水平等为因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体操技能水平上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理论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技术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分析,并结合现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操教学应走出以竞技体育为基本内容、以传授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基本体操、竞技体操为基础,以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为辅的新型互补模式,注重体操运动的功能性开发,以改善和提高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全面型体操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研等方法,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以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目标,将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配以及教学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实验,重新制定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标准。旨在以体操普修课程教学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作为施教依据,积极探寻在新形势下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体操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李永智师范专科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规律,同样要具备一定的组织教学能力。而体操教育中对体育系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体育教师,都必须掌握和运用队列、队形去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教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体操普修课采用动作分类组合技术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体操同类结构动作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为主线,以强化断面基础动作为突破口,采用动作分类组合模块进行体操普修课的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数量和技能评定成绩,并能提高学生的保护与帮助等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于高等师范院校体操普修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而依据一著名理论进行体操教学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为此,文章结合体操的特点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体操普修课教学的实践当中,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教学实验证实: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体操普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技能有显著效果,而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效果却不显著;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的主要目标,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能为其它体育专业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毛永 《体育世界》2012,(6):17-18
为了适应体操课程改革的需求,对目前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有所下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在课的准备部分追加基本体操教学实习,重点强化常用的基本体操教材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排球普修课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吉珊 《体育学刊》2000,(2):123-125
当前我校体卫系排球普修课因教学时数裁减,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一套培养学生排球教学能力的新方案,并在97级5个术科教学班级中试行。实验教学结果显示,该方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排球基本教学能力有显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排球普修课教学时数少,教学任务重的问题,又使教学质量不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田径普修教学中,不少学生感到苦、累、脏、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存在着轻普修重专选、轻文化重技术、轻教学重训练的“三轻”“三重”的糊涂思想,有的学生田径普修课经常无故请假。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片面观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一方面要加强入学教育和培养目标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正确的诱导,教法上要改革,以教学艺术和手段的创新,来启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进行回顾与现状分析,认为体操课程在目标、内容、结构、教材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提出体操课程的整体改革应以现代教学理论成果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体操的功能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整理、挖掘、开发体操健身的功能与手段。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健身和教学能力的新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