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城镇居民身体脂肪分布及增龄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长发育和体力活动等的进行,人体的身体成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身体脂肪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选取济南、广州、成都和西安4个城市的3~69岁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DEXA对受试对象的全身及各部位身体成分进行测量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脂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男性分为3~6岁、7~29岁和30~69岁3个阶段;女性分为3~6岁、7~12岁、13~39岁和40~69岁4个阶段.进入成年后,我国城镇居民体重还在继续增长,但绝大部分是脂肪,男性约在88%,女性约在95%,而肌肉含量和骨矿物质保持平稳并略有下降.我国城镇居民身体脂肪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增龄性规律,男性增龄性变化主要是向心性聚集,随年龄增长全身脂肪的50%~60%含量聚集在身体躯干部位,四肢的体脂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的脂肪随年龄的增长则主要向躯干和大腿两个部位聚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上海市20~59岁成年人体脂率(BF%)、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等形态指标人群分布特征,探讨BF%、BMI、WC的异同点。方法:基于2020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上海市20~59岁成年人数据库,纳入26 826名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成年人BF%、BMI、WC特征以及相关人群分布。结论:上海市成年男性WC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成年女性BF%和WC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以BF%、BMI、WC 3个指标评判上海市20~59岁成年人超重与肥胖情况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海市成年男性以WC为标准检出肥胖率最高,以BF%为标准检出超正常标准率最高;上海市成年女性以BF%为标准检出超正常标准率及肥胖率最高。BMI与BF%相结合,或与WC相结合,可以反映身体脂肪含量及比例,以及脂肪分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湘西州土家族、苗族成年人身体成分现状,利用Logistc回归分析法找出影响其身体成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湘西州苗族、土家族成年人身体成分特征基本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脂含量成增长趋势,男性表现为40~49岁“中年肥胖”趋势增加明显,50 ~ 59岁女性下肢肥胖增长明显,同时身体成分受运动锻炼、工作强度以及饮食习惯等主要影响.结论:男性“中年肥胖”现象、女性腹部、下肢肥胖现象隐患较大,应加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成年人运动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干预,倡导合理的饮食.  相似文献   

4.
时昌松  安平  郭海英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2):109-111,116
为了解20--69周岁年龄人群体脂分布情况,本研究随机抽取了浙江省25个县、区的城乡居民,共2775人,女性1449人,男性1326人。依据《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20-29周岁、30~39周岁、40~49周岁、50-59周岁和60~69周岁5个纽别,并采用日本TANITA多频身体成分分析仪(MC-180)对人体进行身体成分的测试,结果显示:①体脂量和体脂百分比女性呈持续上升,男性为先上升后下降;②体脂量的增加主要有表现在躯干部位脂肪含量的增加,躯干成为脂肪堆积主要部位;③内脏脂肪含量增加幅度最大,男性约增加73.42%,女性约增加150.91%。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本科生体脂与血脂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脂与血脂是体质综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指标。Fox和Astrand认为:“身体脂肪细胞的数量多少和脂肪细胞内容纳脂肪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对于大学年龄段的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年龄一般在18~28岁之间,生长发育基本定型,肌肉的增长趋于稳定,而体重的波动主要是体脂含量的变化所至。由于体脂过量会引起血脂相应升高(Pell,1961;Keneelly 1982)。因此,研究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体脂与血脂、体脂与形态的关系,研究大学生与同年龄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血脂水平的对照,收集大量有效统计参  相似文献   

6.
采用皮褶测定、指标计算、测定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分布指数等方法,对240名初潮前后女子专项运动员和非专项运动员脂肪分布状况以及运动、性成熟对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20岁女青少年运动员初潮后身高、体脂%和脂肪重量明显大于非运动员组,而体重、主脂体重则明显低于非运动员组;运动员组的脂肪分布主要在外周和下肢,而非运动员组中枢和外周、上肢和下肢的脂肪分布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7.
18-81岁上海部分市民身体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InBody 3.0 生物电阻抗法(BIA)身体成分测试仪,对上海1045人18-81岁男女市民的身体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各组份年龄变化趋势。提出,在体质评价的简易指标中,BMI指数法在对个体体重评价,特别是身体脂肪组份的评价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成年人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现状与变化规律,以期据此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于2004年在实施一般性体质检测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5852名20~59岁成年人(男性2897人,女性2955)的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男女体内水分的含量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体脂肪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比例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相同年龄的男女比较,男性各年龄段体内的水分、蛋白质和矿物质三种成分明显均高于女性(P<0.01),而女性的体脂肪率则明显高于男性(P<0.01).2)BuA随年龄递增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性在35~39年龄段达到最高值(79.22±16.43)dB/MHz,女性在30~34年龄段达到最高值(70.17±15.72)dB/MHz;男女BQI和SOS参数值均在20~24岁年龄段时最高,以后随年龄递增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在各年龄段的BQI、BUA和SOS都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成年男女蛋白质、矿物质、体脂肪等身体成分和骨密度在40岁左右时变化明显,女性体内蛋白质、矿物质明显低于男性,而体脂肪率则高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年龄较男性提前,骨质疏松发生率也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赵斌 《体育世界》2011,(3):85-87
本文针对中国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同龄普通人群身体成分的差异进行研究。方法:主要通过使用韩国产zeus9.9身体成分分析仪对160名社会指导员和160名普通人群的身体成分进行测试.并且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男性实验纽在脂肪重量、脂肪百分比和瘦体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男性实验组内脏脂肪面积、肌肉量和矿物质含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女性实验组脂肪百分比、基础代谢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女性实验组脂肪重量、内脏脂肪面积、肌肉量和矿物质含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O.01)。结论:国家级社会指导员身体成分指标要明显优于同龄普通人群。为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乡村居民肥胖诊断指标间关系及增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肥胖与国民科学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受试者为北京市郊区乡村常住居民。首先,用BCAⅡ体成分仪与DEXA测定134人的体成分。然后,整群随机抽取1876岁乡村居民有效样本6 256人,采集身高、体质量、腰围(WC)、臀围(HC)、体成分,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与腰臀比(WHR)。结果 BCAⅡ与DEXA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男性BMI、WC、WHR、FM%与其肥胖检出率均在3076岁乡村居民有效样本6 256人,采集身高、体质量、腰围(WC)、臀围(HC)、体成分,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与腰臀比(WHR)。结果 BCAⅡ与DEXA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男性BMI、WC、WHR、FM%与其肥胖检出率均在3039岁时最大;女性BMI、WC、FM%与其肥胖检出率3039岁时最大;女性BMI、WC、FM%与其肥胖检出率3069岁时呈升高趋势,6069岁时呈升高趋势,6069岁时最大,WHR与其肥胖检出率7069岁时最大,WHR与其肥胖检出率7076岁时最大。1876岁时最大。1876岁男性与50岁之后女性,均以BMI与WC的相关系数最高;WHR对预测FM%的贡献较小,BMI、性别、年龄等变量预测FM%时能解释的变差比例为83.7%。结论乡村居民男性肥胖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过早地(3076岁男性与50岁之后女性,均以BMI与WC的相关系数最高;WHR对预测FM%的贡献较小,BMI、性别、年龄等变量预测FM%时能解释的变差比例为83.7%。结论乡村居民男性肥胖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过早地(3039岁)出现中心性肥胖;女性早期(1839岁)出现中心性肥胖;女性早期(1849岁)为均匀性脂肪分布,50岁之后腹型肥胖明显。FM%与WHR结合使用,能更准确地诊断因体脂含量过多或分布异常造成的肥胖症。  相似文献   

11.
研究河南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少儿男子(小学组)9支学校篮球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共计11项,进行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加以分析。研究表明:1)经因子分析提取少儿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优先发展特征分别是:体重、小腿长、大腿长、小臂长、足长、腕长。2)对决定少儿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5个因子为因变量,以训练年限为自变量再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随着训练年数的增加,小腿长度、大腿长度、足长、腕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的发展优于上肢;而体重和小臂长度具有不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分别测试西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篮球专业、足球专业运动员和陕西省安康师专普通专业大学生身高、坐高、体重、大腿长、小腿长和足高等数据。并采用“一维法”测试人体重心的方法对他们在标准姿势和其它运动姿势下的身体重心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某些身体形态参数上以及人体重心位置变化上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冯栋梁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3):52-54,64
通过对中国134名男子羽毛球运动员26项原始身体形态指标的统计筛选,运用因子分析法、单因素分析法、多重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运动员选材主要体现在围度,长度和宽度3项指标;其身体形态为,体重适中,身体匀称,手臂略长。早期的选材应主要依据长度指标,而围度和宽度指标的发展是影响其是否能向更高水平进步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后期的训练应着重进行耐力和身体力量等方面的训练,尤其要注重握拍手臂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4.
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南开大学在校10089名本科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调查结果显示:南开大学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主要表现为正常体重人群比例较低,超重、肥胖学生人数较多,比例较大,身体形态匀程度较差。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肺功能总体情况良好,且女生的总体状况略高于男生,说明男生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肺通气总量对3min运动定量负荷承受能力和女生相比稍差一些。女生柔韧素质良好,男生上肢肌肉力量素质较高,全校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素质较高,但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且女生表现比起男生相对较好,这提示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中应加强有氧运动健身,提升耐力素质,降低身体成分中脂肪含量,同时应多加强科学健身与膳食营养补充等知识讲授,发挥体育教育的健康教育功能,并结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监测,从而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实验前后参加健身走运动的老年人和不锻炼的老年人分别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实验证明,健身走运动对控体重具有良好作用,并能增加肌肉量,明显减少体脂含量,同时可以降低老年人的身体质量分数(BMI),有效预防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参加2002年、2006年福建省第12届、第13届运动会的13~15岁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评价目前福建省短跑后备人才的身体形态特征及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2002年、2006年福建省少年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处于较稳定状态;13~15岁短跑运动员形态特征身高和克托莱指数较好,但存在着下肢比例相对较弱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东嘉应学院健美选修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年的健美专项课教学和训练,对授课前后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健美专项课教学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2005年和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湖南省20~59岁成年人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虽然经济较快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是2010年湖南省20~59岁成年人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主要评价指标比2005年相比呈逐步下降的变化特征,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抑制这种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5年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数据,研究就不同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与2000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我省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5年间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女子篮球运动员基本身体形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五大洲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位置运动员在平均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大洲球队不同位置运动员在基本身体形态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