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通过对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模式的探讨,以及通过这二者今年来对中国投资特点的分析,得出跨国公司存在的根本,在客观上是要有适合其发展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在主观上是要有一套适合于其本身的企业文化,只有借鉴成功的跨国公司管理模式,缔造属于中国本土的跨国公司文化,才能使我国的跨国企业凭借自身的力量和优势走出国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走出去"势头的日益强劲,中国对发达经济体,尤其是对美国的投资进程逐步加快.2015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不仅在投资额上再创新高,而且对美国的投资模式和投资结构也渐入佳境.虽然中国对美国投资发展有诸多有利因素,但也依旧存在着不利的条件.中国应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推动中美合作,克服文化意识障碍,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促进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英、日大学-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对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了发达国家在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中的独具特色的模式,包括美国的企业孵化器、工业-大学合作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英国的联合教授席位、创业型大学、教育公司,日本的共同研究中心、委托研究和委托研究员.希望为我国的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瑞士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我国应明确高等教育的创新职能,并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应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高校要拓展产学研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在高端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上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世界装备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美国、日本和韩国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升级演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比较优势.美国采取“研发与生产→出口→进口”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式演进,日本通过“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燕行形态理论模式演进,而韩国则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模式来发展装备制造业.美国在装备制造业重振过程中新兴装备制造业成为推动演化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主体.日本在装备制造中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韩国在装备制造业现代化过程中强化政府的干预程度;以财阀大集团为主体牵动装备制造业升级;技术进步是推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主导力量.美、日、韩三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是根据本国国情,通过政策引导,确定合理、适时的主导产业;努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希望这些经验启示能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国家。然而,日本型的市场经济与欧美型的市场经济不尽相同。那么,对于市场经济模式应作如何分析呢?美国学者查·约翰逊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一是“发展导向型国家”的概念,另一个是“调节型国家”的概念。日本是前者的典型,后来的亚州“四小龙”也属于前者,而美国则属于后者的典型。前者,国家政权旨在发展经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日本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复苏和发展。在西方经济浪潮的影响和渗透下,在充分考虑日本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企业经营模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辅助,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不容小觑,特别是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型财阀,其合理的经营机制之所以能够持续平稳地运转,主要得益于日本传统文化及中国的儒家思想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欧洲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日、美两国趁机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双方争夺激烈。日本通过北洋军阀政府中的亲日派段祺瑞,妄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的迷梦;美国则支持北洋军阀政府中的亲美势力,与北洋军阀政府订立一系列借款合同。日美关系日益紧张。然而,在1917年11月双方达成的《蓝辛一石井协定》中,美国竟然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换取日本遵守“门户开放”政策,对日本作出了事实上承认“二十一条”的重大妥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政府政策导向、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指出政府政策导向、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影响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教育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特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教育业对GDP的贡献份额低于日本,说明中国教育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日本高。中国教育业对各产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日本,反映了中国教育业发展后对其上游各产业的拉动能力高于日本。中、日两国各产业对教育业的依赖程度都非常低,这是两国教育业为企业提供市场型教育服务较少的缘故。中日两国教育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而且中国教育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中国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略高于日本,两国的教育业都是以提供生活性教育服务为主的产业。中国教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远高于日本,因此中国将教育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是合理的。中日两国教育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这与两国教育业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较少有关。中国教育业的影响力明显高于感应度,因此中国有必要实行主动发展教育业的模式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欧美、日本及我国台湾制定的扶持制度推动了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同样,我国的制度改革刺激了中小企业兴起与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应该在财税、金融、服务及市场准入等宏观政策和制度上进行创新.以改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内部应该在产权制度、组织模式、经营管理制度、经营模式进行创新.以提高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文档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文档管理是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整合传统公文流转和档案管理流程,以形成统一的文档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为企业的文档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本文在概述了电子政务和文档一体化的前提下,分析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文档一体化的基础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文档一体化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可选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14.
民国期间,在政府当局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下,伊犁工业始终在循序渐进地发展,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民国时期伊犁的工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但也有部分企业达到较大的发展规模。在工业发展水平上,伊犁仅次于省城迪化,在民国新疆工业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产学研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出发,探讨了如何建立政府战略支撑作用、高校建设科技创新的平台、企业指导培养高规格人才等,其目的确保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成"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16.
企业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是必然选择。中国大企业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在加快。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大企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7.
商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主体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政府职能转变与商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重大的实践价值。文章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政府职能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探讨了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商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提出了湖南商会服务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合作教育社会性特点十分突出,在运行中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美两国实施合作教育的社会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美国高校和企业均有高度的自主权,且政府倡导产学合作,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政策法规完善;我国则市场机制不健全,高校受学制、经费等因素困扰,企业缺乏接纳能力,政府推进力度不够。改善合作教育环境是我国发展合作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历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青少年人格教育在理论基础、模式、内容、目标比较和实施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从比较的视角研究当代中美两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借鉴美国人格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对我国家具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家具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家具出口行业正在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艰难转型,剖析它的变化能够为整个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带来许多启发。为此,文章根据目前我国家具出口现状,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家具出口业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国家具出口企业、中国家具行业和外部环境三方面具体介绍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最后结合现状,提出了中国家具出口企业自身、中国家具行业及政府各自在金融危机下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